看著不斷遠去的劉禪。
劉禪做到了一人一犁,他們卻并未因此失落,反而是有些激動的樣子。
因為劉禪都能做到,他們這些常年在地里干活的農民,自然也能做到。
明顯能夠看得出來,這人的犁頭就是好用,而且用起來還不怎么費力。
“吁——”
到了盡頭,只聽得劉禪一聲吁后,就見他很是輕松的掉過頭來。
“父親!”
那年輕人激動的道:“此犁甚是好用,若用此犁犁地,只需半日,咱家這塊田就可以犁好。”
“嗯!”中年漢子點頭道:“此犁甚好,此犁甚好。”
不多時,劉禪已經犁了一個來回。
“公子,某輸了。”
“哈哈哈!”
劉禪將耕牛停住,笑道:“輸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從此以后,汝等可以輕松的勞作。”
“這把犁頭,我就贈送于汝,”劉禪將藤條丟給中年漢子,說道:“汝可不要忘記,將此犁分享給附近村民。”
“是是是——”中年漢子道:“某現在就讓村民過來觀看,讓他們都用這種犁頭耕地。”
“好!”
劉禪很滿意,隨后便要轉身返回岸邊,卻不想身后那中年漢子,拉著兒子便向劉禪鞠躬道:“還請貴人留下名諱,某替村民們感謝貴人賜犁。”
“名就不用留了,”劉笑呵呵的擺手說道:“汝好生耕種,多種些糧食出來就算是報答我了。”
等到劉禪說完話,他已經與那侍衛回到岸邊,諸葛亮急忙上前遞上鞋襪。
“多謝相父!”
“陛下做好事卻不留名,”諸葛亮感嘆道:“真乃大漢英主也。”
“相父,過譽了,”穿好鞋襪,劉禪便與諸葛亮一邊往前走,一邊笑著說道:“朕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比起相父為大漢的操勞,朕這點小事不值一提。”
“陛下切勿謙虛。”諸葛亮懇切說道:“若是先帝在天有靈,得知陛下如此厚愛百姓,定然也會欣喜。”
說這話的時候,諸葛亮莫名的感到一身輕松。
此前在成都,劉禪曾親自傳授百姓改善水稻種植,不過那時候他正領兵平定南中叛亂,他并未看到劉禪的作為。
可是這一次,他是親眼看到。
以前他會擔心。
擔心劉禪年少,無法處理國事,所以很多事情,他不得不親力親為。
現在雖然有了徐庶幫忙,替他分擔了不少壓力,但是他依然心力憔悴,畢竟現在大漢還未一統天下。
可是今日劉禪的舉動,讓他感到很輕松,因為天子仁厚,雖然改進犁頭這事兒,看上去并不算什么。
但是,小事才能體現一個人的行為處事方式,特別是貴為一國天子。
愛民如子的天子,自然會讓百姓們擁戴。
這幾年劉禪成長的很快,讓他不再為自己百年之后,大漢后繼無人而擔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