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做的,手感很好,保養絕佳,表面油亮無比,整個漆面帶著點金黃色,坐上去整個人身心都是愉悅的。
“既為大夫,當為主君謀啊。”
跟烏鱧接觸久了,中行云也知道,對自己有“提攜之恩”的烏鱧,其實就是個草包,但這草包有著逆天的運氣,還有豐富的闖蕩經驗,所以才被李解重用。
從烏鱧那里,陸陸續續也了解清楚了李解現在的地盤之大。
橫跨淮水兩岸,縱橫濟泗之間。
實控的土地,北起陳、宋,南臨揚子江,西到隨、唐,東至大海。
再加上沿江沿海的“百沙”,大大小小的據點,只怕還有一兩百個,現如今,不管聽得懂還是聽不懂陰鄉方言的“沙野”之人,都是往李解身上攀關系。
“百沙”嘛,老子就是“百沙”之一,你還好意思敲詐勒索?
揚子江大街話事人是邊個啊?!
而且中行云還了解到,和晉楚不太一樣,李解對治下實控的城邑,消化吸收能力極強,原本的“國野”體系,在李解那里,已經徹底瓦解。
雖說列國都已經開始瓦解“國野”二元化,但李解是干得最徹底的,整個淮中城,除了早先州來城時期遺留下來的城墻,就再也沒有新增的城墻。
對外的宣傳,說是淮水伯對吳國大王忠心耿耿,怎么可能修筑城墻?!他李某人修筑城墻,是要防著誰?陳國、蔡國還是楚國?有必要?!
誰不知道淮水伯掛十二國將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最好的防御就是進攻!
所以,淮水伯怎么可能需要修筑城墻?修筑城墻那肯定不是防著菜雞,而是防備姑蘇,防備大王。
淮水伯畢竟是王命猛男,被先王拔擢于草莽之間,這種恩情,那是不能忘的。
要啥城墻?!
反正淮中城的宣傳,差點連自己人都要信了。
好在鱷人、勇夫的訓練不曾斷絕,核心力量穩得住,宣傳口出大紕漏也是沒問題的,一巴掌就能扇回來的事情。
不過中行云從烏鱧那里分析出來的情況,他敢拿自己項上人頭擔保,李解不修城墻的原因,那根本就是無所畏懼的狂野!
城墻是沒有修建,但是津渡關卡,依然是一一掌握,出入淮中城最好的道路,有哪一條沒有修建兵站關卡呢?
對于商人們來說,貨物數量只要上了五十斤一百斤,就沒有必要再去走什么崎嶇小道。
不但傷車子,還傷人傷牲口,反而得不償失。
所以走優質平坦的道路,出點小錢也就出了,崎嶇小道,那是留給行腳商和自由農的,他們出入城中交易商品,無非也就是自己的一點特產,如果是一兩匹布,那才多少份量?
抱著背著走點路,根本就不算個事兒。
倘若有些米面糧油,一般小農如無必要,也是集中交易給二道販子,免得自己還要走一段路。
真要是自己前往城中,也就是一籃子雞蛋或者一兩只家禽家畜的事情。
淮中城的整體輪廓,在中行云這里,是有了一點點清晰認知的。
加上江陰會館的通傳頻率極高,這讓中行云猜測,這幫家伙是不是把晉國南部的水路山道,都全部摸清了?
甚至中行云還猜測,這幫家伙肯定掌握了新式的繪圖方法,較之晉國的圖略,肯定更加簡便,且精準。
結合手頭掌握的各種情報,中行云琢磨著自己南下前往淮中城之前,除了給李解搜羅人才之外,還得額外地幫李解多拿一些優質情報或者利益。
“衛鄭交戰已經數月,兩國皆有外援。烏君曾言,兩國多有南下贖買兵器甲具……”
琢磨了一番,中行云便是起身,前往江陰會館。
那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