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心歸惡心,但事情只要順利,也沒什么好說的。
明知道太宰子起開門迎接的是三頭驢四只鹿,公子巴和嬴劍,也只能硬著頭皮在門外等候,看著子起滿心歡喜地假笑,然后低眉順眼地陪著假笑……
“噢?原來是舒龍國嬴氏,卻為老夫淵源深厚。”
太宰子起祖上受封于“伯”,是為“伯君”,故而子起祖上這一脈,也從子氏轉移到了伯氏,是為子姓伯氏。
后來避亂南遷,在楚地不斷經營,最終又重新崛起,在子起祖父這一代,成為楚國的太宰。
只不過子起的父親和其它兄弟們鬧掰了,再度遷徙離開,于是暫時又恢復了祖姓“子”。
不過吳楚之間,也只有吳國內部才稱呼子起,出國之后,基本還是稱呼吳國太宰為伯起,頗有點嘲諷吳國太宰忘本的意思。
“懟王十七年秋,劍曾在巢國赴宴,還曾敬過太宰一爵巢國美酒。”
“懟王十七年……”
子起微微拂須,似乎是在思索著當年的事情。很快,他就想了起來,撫掌笑道“可是當年大王西征之時,稱霸于‘巢’?”
“正是!”
聽到嬴劍的回答,子起更是哈哈大笑,笑得極為爽朗快活。因為這也算是子起相當得意的一件事情,吳國稱霸有三個方向,稱霸于“巢”,就是因為一場西征。直接打垮十四國聯軍,其中還有楚國的精銳。
而負責戰后外交的,吳國方面就是子起,楚國則是子起的堂弟。
因為父輩的矛盾,子起是憋了一口氣的,而這一次,子起絕對算得上“為父報仇”,南遷的子姓集團中,話語權從楚國伯氏,直接轉移到了吳國的子姓手中。
若非子起一直沒有接受吳王的封賞,此刻早就改頭換面。
吳國太宰貪財歸貪財,能力也的確是強,外交上十分靈活,吳國歷經數代戰爭,周邊國際環境卻是在大王勾陳上位之后才穩定下來的。其中的大功臣,就是累遷至太宰一職的子起。
十幾年來,跟子起在大王勾陳面前爭寵的能臣不在少數,但只有子起猶如常青樹那樣屹立不倒。
原因很簡單,因為子起讓大王勾陳也清楚地知道,他十分貪財!
公子巴和嬴劍根據太宰子起的特點進行過討論,所以明知道子起看不起人只看得起財帛珍寶,但也只能硬著頭皮上。
因為這貨是真能在大王勾陳面前說話,份量比什么公子玄重得多。
而且太宰子起有一個好,拿錢辦事效率相當高。當然了,拿錢不辦事的時候也有,但主要是送禮的人太蠢……
“以二位之尊,求見大王,并無難處。為何還要讓老夫多此一舉?”
“劍在‘諸舒’之野,亦聞姑蘇子起,不得一見,實乃憾事!”
說罷,嬴劍更是躬身抱拳,“今日得償所愿,不過是假公事而濟私心,還望太宰恕罪……”
“豈敢!”
子起哈哈一笑,虛抬了一下嬴劍,很是高興道,“求見大王,不過是舉手之勞。也罷,老夫不可拒君子之請。老夫少待便入宮求見大王,爾等隨老夫同往。”
“是!”
“多謝太宰!”
太宰子起很滿意地點頭拂須,他貪財是不假,但他不蠢。他知道之前鹽城縣師已經見過了大王,而且是通過公子丑的門路。
而且他也早就知道,這一次鹽城縣師前來姑蘇面見大王,是以私人身份,并未是以公務的名義。
甚至他連鹽城縣師是為了陰鄉鄉帥搶了羿陽君公子玄的美妾,也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更甚至,連鹽城尉已經死在了鹿邑,他也有渠道獲得這個消息。
公子玄要怎么折騰一個“野人”,太宰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