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蔡聯軍這種進度,什么時候能打到新蔡城下啊,我在櫟邑可是又開了一條‘汝溝’。”
最近“汝溝”特別多,有的還特別深,總之,“汝溝”作用很大,算是新蔡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只要“汝溝”能陷幾個鄭、蔡部隊,那就成功了,拖延么,拖到義軍逐漸恢復狀態,這就完事兒了。
剩下的,還不就是一波平推。
李專員不急的重要原因,就是雙方士兵素質不在一個層面上,再者,陸續有了補給的物資運送過來。像六國,由公叔勤擔保,六國問淮南的淮夷部落借了不少糧食,然后集中到了淮中城。
到了淮中城之后,再組織纖夫、船隊,將糧食運往白邑,或者直接一步到位,運到新蔡城南。
每天都有一點點糧船過來,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會產生“絡繹不絕”的錯覺,實際上狗屁,李解消耗量再大一點,在現有的配給制條件下,還要砍個三分之一。
為了借糧,除了隨國、唐國之外,李解還派出了太康尾田,讓他前往陳國,找陳侯打個商量。
一開始太康尾田說不去的,李解直接甩了兩百金出來,還有十顆玻璃彈珠,一套新到的江陰瓷器。
太康尾田當時就表示,我這個人不是為了這點錢才給你李解辦事的,來的時候我是護送公主殿下去息國,現在息國亡了,我得給公主殿下盡忠!
去陳國找陳侯,那是因為公主殿下在淮中城,快要斷炊了。
我太康尾田,對公主殿下忠心耿耿,主辱臣死,怎么可以讓公主殿下餓肚子呢?
然后太康尾田領了一百金的路費,就回國去了。
陳國的糧食能不能借來,且先不說,李解就當是借不到,畢竟便宜老丈人也沒見過他李某人長啥樣,萬一不喜歡,可能就不借了。
所以李解短期內,主要還是干老本行——敲詐勒索。
從新蔡地區逐漸向外圍搶劫,當然搶劫的方式比較和平,就是讓人帶著部隊前往村邑之外,讓村邑的族老之流出來談判,一般來說,有一萬石糧食呢,給了三四千石,那就差不多了。
然后李專員的人就撤,絕對不主動攻擊親善王命猛男威武之師、仁義之師的村邑。
有些不明真相的村民,就是受了村邑領導的蠱惑,以為李解是要過來殺全家,然后把他們的財產瓜分,于是就出現了小規模的抵抗,最終結果就不是那么美好。
但總體來說,還是挺美好的。
現在突然發現鄭、蔡兩國的部隊,他娘的不打仗就算了,還搶生意,這是人干的事兒?
作為威武之師、仁義之師的指揮官,天下皆知的“舍生取義”發起人,李某人看到有人搶生意,能忍?!
“怪不得要兵分三路,我就說嘛,這里弄一支偏師不是有病么?原來是同行!這蔡侯也真是不要臉啊,不過我估計肯定甩鍋給鄭侯,到時候再號召一下,跟鄭國表面決裂,還賺上一波民意,這是個會玩的。”
李專員相當感慨,“我有點明白為什么會是這位老哥做蔡侯,而不是別人了。也是個老陰逼,就是活兒次了點。”
在座的沒一個聽懂李解在放什么黑屁,不過事情真相被云軫甪說破之后,上蔡大夫也不矯情了,沖李解拱拱手“上將軍,以老夫所見,只怕鄭、蔡并不齊心。不過,實情如何,還要看細作回報。”
“回報不回報先不管了,這鄭國‘客兵’退守岡山,應該是兩天前的事情,按照常理來推算,鄭、蔡聯軍肯定要分兵返回上蔡,從他們今天的行軍速度來看,搞不好剛過平輿就會停下來。”
言罷,李專員便道,“命楚國兵卒換裝,假扮成義士、義從,先找蔡人嚇唬一下看看效果。”
“是!”
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