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條約》從起草到正式簽約,用時不過十天,到蓼城小夏姬挺著個大肚子開始叫痛的時候,蠶豆上市了。
然后淮中城就把新上市的蠶豆,當做《大別山條約》簽訂的重要獎勵。
這是很標準的冬糧,跟芋頭一樣,是主糧之外非常有力的補充。
“六十歲以上每人可以領五十斤?”
“五十斤。”
“這蠶豆聽說是秦國的特產,用鹽水來煮,倒是不錯。”
“豆粕場用來打粉倒是不錯,有豆粉也好食些許。”
“蠶豆也能打粉?”
“黃豆能打,蠶豆自然也能打。”
淮中城的住戶,如今的餐桌文化相當豐富,尤其是食物的多樣性,列國除非是大貴族甚至國君,否則普通的中小貴族,還真的不如普通的淮中城居民。
即便是淮中城的鄉下,也因為淮中城的大量消耗,使得蔬菜種植不得不有多樣性。餐飲文化的豐富,也大大提高了抗風險能力。
“今年茨菰、荸薺要好賣的多。”
“幕府今年犒賞各縣邑,就有茨菰粉。”
“說起來……幕府有不能做粉的吃食嗎?”
“肉?”
“肉松?”
“……”
因為紡織技術的更新,使得李總裁篩選淀粉的能力更強,于是原本有些不能做粉的食材,經過各種前期處理之后,自然也能加工打磨成粉。
除了豆類作物之外,水生作物也是江淮地區的重中之重。
不算茨菰、荸薺這種,只算菱角,新開辟的水塘,畝產也有一千三百斤,種植管理都相當的科學。
菱角種類也劃分六種,高甜、高淀粉的,被進一步篩選,種植面積更廣。
比如說江北大量鹽堿地,在開溝挖渠之后,需要進行兩次洗地。
洗地過后,其實土地產出依然有限,水稻大概就是畝產八十斤。眼見著如此,李解尋思著還不如種荸薺、菱角、茨菰、芋頭、黃豆等等作物。
廣種水生作物,一是可以自然地緩慢洗地,二是適當管理之后,畝產十幾倍水稻。
以往江淮列國并不愿意這樣干的原因,就是水生作物產出之后無法保存,但李解治下油鹽產量極高,同時又有淀粉提取的“先進技術”,那么通過油鹽混合熟制,通過木制模具壓制,就能得到非常不錯的耐存儲熟食。
脫水之后打粉,哪怕是高糖的荸薺,其畝產淀粉總量,也遠遠超過江北地區種植的主糧。
配合大量的腌漬品和脫水制品,過冬的口糧按照人頭分配,基本上接近鄉士階層,甚至在蛋白質攝入率上,還大大超出。
至少入冬之后,列國吃不到的豆制品,在李解治下,就根本不算個事兒,工地上天天拿豆腐當肉。
“這《大別山條約》一簽,以后就沒什么楚國衡山,只有大別山。”
李解抖了抖白紙黑字,有了這破爛玩意兒,除了楚國,誰都得認大別山以東地區,都是吳國的地盤。
實打實的那種,以后跟人互噴,甩出白紙黑字就是。
想他好歹也是吳威王所封王命猛男江陰子,又加封淮水伯,這吳國內部要是徹底嗝屁了,他這么個帶忠臣,有這張小紙片兒,別的不敢說,江北淮南就是他的。
條約簽訂沒有楚國,楚國不認,沒關系,楚國只要沒了,豈不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再過個五六七八九年,誰還特么知道什么衡山,楚國人只怕一開口,也是大別山誰誰誰。
當年的衡山柏舉斗氏,以后就是大別山斗氏,曾經的“負箭國士”,也是白白浪費了性命。
“主公,六十歲以上都賞五十斤蠶豆……可要分一分新舊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