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如今長江江面上,由東向西運輸的物資中,并非沒有糧食,但主要就是腌漬品,少量的糧食,也主要是局限在淮南一帶。
并且只能小批次小批量,根據天時,盯緊燈塔,才能依照每一個早就確認過的坐標,緩緩前行。
效率非常的低,只有耐存儲耐水漬的貨物,才適合這樣做。
因此現(xiàn)在沙東發(fā)起的這個會議,其實就是要解決長期的漢東糧食供給問題。
但糧食只是表象,本質是如何穩(wěn)住漢東地方上的局勢。
要想尋死消化吸收漢東地區(qū),招數都很老,周天子發(fā)家致富那會子就開始用的老辦法。
地方統(tǒng)治的上層建筑,該殺的殺,該聯(lián)姻的聯(lián)姻,然后中層骨干,能移民的就盡量移民。
中層骨干數量不夠的時候,就把一個地方的土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去。
土鱉和土鱉們,為了爭奪一口吃的,自己就打了起來。
他們打起來,最高統(tǒng)治者才能松一口氣。
等塵埃落定,一切歸于平靜,那自然是感恩戴德、千恩萬謝。
“筑壩我看行,云軫夫子在淮南,就筑壩。芍陂往南,新圍的那一片湖澤,不是挺好么?能出二十多萬畝水稻田。”
抱著茶杯的沙哈沒有說話,不過旁邊有人開了口,是跟沙哈一起,配合云軫甪治理淮南過的。
當時夷虎人擺平之后,大量夷虎人的部族,只要是歸順的,都拿到了一些土地。
不過土地不是白來的,得上工。
出工出力之后,比如說圍墾筑壩、圍湖造田,新增土地,其實相對來說肥力都不差。
頭一年并沒有直接種水稻,春夏交際之時,種的是豆麥,麥子有點反季節(jié)的意思,但產量也相對可觀。
遠比不上中原,但畝產也有八十多斤,當季不算豆子,反季小麥總產量達到了十八萬石,算是補上了淮南不小的缺口。
等到夏天結束,再補種了一茬水稻,農事活動全程由專業(yè)人士指導,當時農業(yè)巡邏是重頭戲,夷虎人因為夏糧就有了吃的,都是相當的配合,秋收前后的水稻總產量,在芍陂以南,也有二十三四萬石,這個產量,已經算是高產。
所以今年開春春耕,淮中城的農官們,南下進行農事指導的時候,表示要輪休土地,夷虎人完全沒有覺得這是漢人要害他們,原因很簡單,要害去年就害了,何必等到今年?
再說了,人家專業(yè)啊,一年豆麥稻三收,扣除要繳納的稅賦,砍一半都還有二十萬石。
這日子,楚國人統(tǒng)治時期,根本想都不用想,楚國最狂霸酷拽叼炸天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吃救濟,要不就是逃荒。
夷虎人不是天生下賤,就是要往山川湖澤里泡著,實在是對抗自然偉力的能力,差到不行。
好不容易等到像樣一點的政府,不是楚國這種虎狼之國,就是六國、英國這種地方廢物。
后吳威王時代,夷虎人才算是迎來了真正的春天。
從新生兒這一代往上推算五代人,真正能飽餐一頓的夷虎人,屈指可數。
所以換位思考一下,在淮南圍剿、安撫過夷虎人的軍官,認為淮南的辦法,完全可以用到漢東來。
而且漢東比淮南有個優(yōu)勢,地勢環(huán)境更好,丘陵山區(qū)雖然多,但丘陵的土壤質量相對較好,儲水能力強,植被的茂盛程度,也比淮南強得多。
同樣都是山區(qū),淮南山區(qū)大概是受大別山山脈影響的緣故,改造難度不小。
但是漢東不同,哪怕是“綠林”西南,一樣望去,山頭成百上千,但大多都是能夠開發(fā)的山地。
地勢走向又非常微妙,本身山頭又多,自然筑壩修建水庫的條件就客觀存在。
對這一帶的地理環(huán)境,李解多少還是有點印象的,穿越之前,的確有不少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