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我其實真的是老實人第二百零四章 悔不該開那科舉呦
科舉的這個事兒,老實說,劉大炮現在還真的是有點后悔辦得早了,以至于有些事兒事先沒考慮清楚。
以至于,現在考試都考完了,就剩下最后走過場的殿試了,朝中文武卻因此而激烈的爭吵了起來, 逼得劉大炮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老實說,科舉真正的意義從來就不是什么教化天下,孔孟之道圣人之學是拿來讀的,真用來做事卻是百無一用。
這玩意的核心說白了還是給社會中層一個上升階梯,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以此來安撫地方上的豪強,讓豪強們在有了點錢之后都會傾家蕩產的送孩子讀書,而不是簡單的置地置業。
有些道理劉大炮也是在穿越之后才漸漸想明白的,他以前一直以為科舉這事兒是窮人逆襲的法門,然而仔細想想,沒有科舉才是窮人真正的階梯,因為在有了科舉之前,社會的上升階梯,叫軍功。
戰場搏命,不管你家里是有錢人還是沒錢人,不管是將門虎子還是草根流民,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只要吏治不腐到根子上在軍功錄入的環節造假,想立軍功靠的是三分膽氣七分運氣。
然而科舉就不一樣了,因為古今中外,教育這種事兒從來就沒公平過,能中舉的,有幾個窮人家孩子?
鑿壁借光這種事兒之所以能夠千古傳唱,還是因為其稀少, 所謂的寒門,至少也得有個門,至少得保證家里有田,田里有人耕種,至少保證孩子在讀書的時候不用擔心餓肚子。
所謂的耕讀傳家,從來都是自己讀書,雇人耕地,有幾個白天干農活,晚上看詩書的?就算是有,這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事兒,他又憑什么考得過哪些有錢請家教的富家公子哥呢?
現代社會恢復高考才四十多年,清華北大里也剩不下幾個寒門學子了,何況是古代呢?何況是三年才只有三四十個錄取名額的科舉呢?
那進士的名額,是留給哪些請得起大儒私教,甚至是歷屆出題主考官親自輔導押題的,官宦之后的,這才是所謂家學淵源的本質。
例外肯定會有,但肯定是鳳毛麟角,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概率終究還是很低的。
社會的晉升階梯決定文化的屬性, 所以自武則天時改革了科舉制錄入所謂大量的寒門子弟之后,這個國家對外征戰的能力其實一直是在向下走的,到了最重視科舉的宋朝就更是被周圍一圈外族叫爸爸,事實上劉大炮一直都覺得,如果不是元末明初時火器有了跨越式的發展出現了火槍,明朝的武功未必就能趕得上宋朝,直到明末時皇太極在遼東也造出了大炮,還給八旗騎兵穿上了鳥銃無法擊穿的重甲,明軍立時就原形畢露了。
科舉取代軍功,才是真正堵死了底層百姓的上升階梯,除非能在這古代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并且嚴格取消補習班,并且保證教育資源在分配時一視同仁,否則,寒門必然是再難出貴子的。
當然,科舉也是有好處的,打破了門閥對官僚階級的壟斷么,劉大炮也沒能力在境內搞什么九年義務教育,那不現實,也沒想過恢復軍功制,所以也沒想太多就同意這事兒了。
表面上看,這事兒確實如于成龍所說,利國利民利他自己。
于民來說了一批上升階梯,于國來說起到了選材的作用,能考上科舉的人,就算是富二代、官二代,也至少都是努力學習的富二代,一個學習努力刻苦的人,工作時的基本能力肯定差不了,書呆子終究是少數,絕大部分985的學生就算不干本專業也比大多數專科生干的好。
于自己來說,卻是剛好解決他嫡系人手嚴重不足的問題,這一批新科進士可以很容易的成為劉大炮的嫡系,鞏固他的統治。
趙光義和武則天都是通過擴大科舉規模來穩固自己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