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我其實真的是老實人第二百一十九章 決戰前夕
且將馬雄的這條線暫時放下,敏感成這樣也確實是沒法寫了。
另一邊,王輔臣和吳三桂死在了一塊,整個天下的局勢都因此而牽一發動全身。
明廷這邊理所應當的就將整個湘、滇、黔、蜀全都當做了自己的地盤,九難已經開始給吳三桂麾下各大總兵直接下圣旨了。
吳三桂這個老漢奸不管他是不是自己自殺的吧,但其實他死的這個時機確實是真的好,這個時候死, 他依然還是大明的超品大員,兵馬大元帥,尸體運到澄海之后九難和劉大炮兩人都親自出城三十里迎接,給予了有明一來最高規格的國葬。
一個老漢奸,最后被大明皇帝和丞相親自扶靈,滿朝文武又跪又拜, 又祭又哭,風光大葬, 甚至九難還主動捏著鼻子強忍著惡心的跟劉大炮提出, 要將此人請入太廟,受后世帝王祭拜。
別的不說,光是這吳三桂的謚號,滿朝文武就絞盡腦汁的想了一整天,腦細胞都想爆炸了,最后才捏著鼻子先給了個壯字。
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壯字后面還能配什么字了,按說繆字是何事的,大業不成曰繆么,但問題是人家關羽的謚號是壯繆,而且關二爺在華夏民族已經成為了一種圖騰,一種精神符號。
所以這壯繆二字雖然本身算不上什么多牛的謚,繆這個字本身就充滿了悲情色彩,但要說把吳三桂和關羽的身后名給放到一塊,總讓人感覺怪怪的。
最后想來想去,實在是沒有哪個美謚能配得上吳三桂, 劉大炮曾提議給他個威或者毅字, 那家伙就跟捅了那幫文臣的馬蜂窩一樣,有幾個老王八蛋甚至放話,吳三桂要是能得個毅字他就撞死在劉大炮的面前,讓他看看什么叫強而能斷曰毅。
就很魔幻。
古代人對謚號的重視在劉大炮看來完全不可理解,但確實有些人一輩子就沖著這個謚號活著。
最終,問去群臣一致認定,可以給吳三桂一個鼎字,雖然鼎字在謚法里只能算中謚,但實話實說這個字給吳三桂確實合適。
他老吳這輩子說實在的能混個中謚,已經很是讓有些人感到惡心了。
武而不遂曰壯,追改前過曰鼎,壯鼎公吳三桂的尸體在澄海城外的太廟得以安葬。
事到如今,吳三桂因為沒有合適的繼承人問題,其麾下勢力恐怕是很難獨立存在了,必須也只能擇人依附,不是明就是清,而柳城大捷也確實給了劉大炮一定的信心。
所以葬禮之后,劉大炮直接就下令全軍整備,他要親自率領五萬陸軍和三萬水師共八萬兵馬水陸并進,攻打襄陽城。
也沒說要吳軍配合什么的,就是秀一秀肌肉, 這一仗打漂亮了,那差不多整個西南地區也就都可以傳檄而定了。
現如今的明軍已經很強了,尤其是澄海四衛,作為劉大炮的親衛部隊,雖然人數依然不多,加起來也只有八千多人,這次出兵還得留下一半。
但帶走的這四千人都騎著自行車,而且基本都能夠做到一邊騎車一邊射擊,騎車的技術很高明了,面對清軍的騎兵也算是追上了一點機動性上的劣勢。
線膛槍也是人手一把,說實在的澄海現在想要量產線膛槍問題倒是也不是特別的大,現在制約線膛槍威力的主要還是子彈供應有限。
由于劉大炮的干涉,澄海的子彈制造直接跳過了紙制彈筒的發展過程,轉而直接研制銅制子彈,灌的是尚不能大規模量產的硝化棉,從而極大的制約了產量,同時純銅的子彈也大幅度的增加了子彈使用成本。
底火也沒有用雷汞,雷汞目前還在研制之中,現在劉大炮這頭凡是涉及到化學領域的,研究起來都特別的慢,所以只能是用類似于摔炮那樣,用火藥替代實現,作為代價就是裝填彈藥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