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興大帝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20日,南京,紫禁城,武英殿。
紅著眼睛的邱致中走到大殿門口,對著等候在外面的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人開口了。
“太子殿下悲傷過度,今日不上朝了”
等候在大殿外面的史可法等人面面相覷。
太子殿下來到南京之后,的確是進入了紫禁城,不過并未前往文華殿署理政務,而是進入了武英殿,且吃住都在武英殿,留守太監王振其實早就將乾清宮打算干凈,等候太子殿下入住的,不過太子殿下以違背祖制為由,壓根就沒有進入乾清宮,也沒有進入文華殿,南京雖然是陪都,可乾清宮和文華殿依舊是為皇上準備的,太子殿下來到南京監國,貿然進入乾清宮和文華殿,肯定會遭遇非議。
這方面倒是令史可法等人放心,也讓其他人無話可說。
來到南京好些天了,太子殿下一直都沒有過問南京六部和督查院的事宜,反倒是關心漕運事宜,強調務必將散落在各個漕運碼頭的漕糧集中到淮安碼頭,為此史可法專門上了奏折,言淮安巡撫、漕運總督路振飛必須要回到淮安府城去,處理漕運總督府的一切事宜,不能夠留在南京,不過這個奏折被太子殿下留中不發,路振飛依舊留在南京,處理漕運總督府一切事宜的依舊是司禮監太監曹化淳和錦衣衛指揮使吳孟明,還有一個布衣向祖江。
這樣的做法明顯不合適,畢竟太子殿下沒有直接任免官吏的權力,不過南京六部和督查院的官員都知曉太子殿下在山東的雷霆手段,再說太子殿下也沒有免去路振飛的官職,只是讓曹化淳、吳孟明和向祖江等人臨時負責漕運事宜,路振飛本人也沒有提出來多大的意見,所以眾人也不會格外多嘴。
最讓眾人吃驚的還是太子殿下對京城局勢的判斷。
太子殿下認為,京城已經守不住了,一定會被闖賊李自成攻陷,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不會馳援京城,而北直隸諸多的軍隊會先后歸順李自成,一旦京城被李自成攻陷,北方的局勢將要變得異常危險,后金韃子也會趁著這個時機蠢蠢欲動,有可能突破山海關大舉進入北方,大明王朝到了最為危險的境地。
太子殿下的這個判斷在南京六部和督查院引起了軒然大波,就連南京司禮監都不敢贊同,眾人都以為,一直被朝廷圍剿的闖賊李自成,是不可能攻陷京城的,肯定會被馳援京城的吳三桂等人打敗,至于說北方的后金韃子,不可能攻破山海關這個屏障。
太子殿下的判斷,通過口口相傳,到了民間,同樣引發諸多議論,挑起了不少憤怒的情緒,南京的諸多讀書人甚至準備前往紫禁城來抗議和請愿。
這背后肯定有人推波助瀾,南京的東林黨人對于太子殿下是異常抗拒的,畢竟在京城的時候,太子殿下對于東林黨人是很不客氣的,評價也不是很好。
南京的情況不一樣,東林黨人只要動動嘴皮子,就能夠鼓動起來不少人,包括六部和督查院的不少官吏,都可能參與其中的。
另外的一件大事情收集漕糧的事宜,倒是被忽略了,要知道這些日子以來,暫時署理漕運事宜的錦衣衛指揮使吳孟明,已經派遣軍士前往各個漕運碼頭歸攏漕糧了,這期間也發生了一些沖突,譬如說杭州知府就不愿意將存儲的漕糧運送到淮安碼頭,吳孟明請示太子殿下的時候,遭遇到了訓斥,滿肚子氣的吳孟明,命令軍士在杭州碼頭直接押運漕糧,且將守衛漕糧的軍士悉數扣押起來,杭州知府來到漕運碼頭也沒有任何作用,于是杭州知府寫奏折到了南京的戶部,同時還給京城寫去奏折,可惜暫時無人關心此事。
史可法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有些著急,不管是太子殿下說及的京城局勢的事宜,還是漕運的事宜,都要有準確的說法了。
想到這些,史可法連忙開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