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興大帝
“皇上,臣以為,朝廷防御之重點,除開山東,還有湖廣與河南兩地,湖廣一地必須固守,此任務交付湖廣總兵左良玉即可,定能完成,朝廷與闖賊李自成爭奪河南一地,如此可穩固南方之局勢”
“非也,臣以為,朝廷大軍應該主動出擊,分別從山東、徐州以及廬州等地開拔,收復河南,威脅北直隸,闖賊李自成必須要拿下山海關,才能夠保證京城的安全,暫時無暇顧及北直隸各地,李自成一旦率領大軍進擊山海關,則是朝廷收復北直隸的大好時機”
“皇上,臣以為馬士英大人之建議可行,朝廷大軍可趁著闖賊李自成發兵進攻山海關之際,突然出擊,如此李自成猝不及防,無法應對兩面之進攻,必定失敗”
“皇上,臣附議,闖賊李自成與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作戰,正是我朝最好之機會,此刻出擊,定能事半功倍,一舉收服北直隸,收服京城,萬不可猶豫啊”
爭論的聲音此起彼伏,朱慈烺則是看著地圖默不作聲,只要朝中諸多大人有進取之心,那就很不錯了,不要強求他們有多么長遠的戰略目光,況且眾人并不知道歷史的走向,更不知道遠在沈陽的后金韃子,會在三天三夜的時間奔襲近千里地,占領山海關,打敗李自成。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領大順軍出兵山海關,四月二十一日,一片石之戰役開始,四月十八日,后金韃子在多爾袞的率領之下從沈陽出發,四月二十日,后金韃子抵達山海關,三天時間奔襲千余里地,這期間,吳三桂已經表示臣服后金韃子,懇請后金派兵馳援山海關,不過多爾袞很聰明,他率領的滿八旗的精銳大軍,并未直接出擊,而是在李自成與吳三桂殺得兩敗俱傷、吳三桂已經無法堅持下去的時候,才命令大軍出擊,一舉打敗了李自成。
這段歷史,從當下的情況來看,不大可能出現多大變化了,也就是說,吳三桂肯定會歸順后金韃子,李自成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李自成自始至終都沒有注重后金韃子,沒有注重遼東的局勢,更沒有想到后金韃子會抓住這個時機大舉進軍中原。
朱慈烺曾經也想過,派遣盧元達和龍祖山等人前往京城的時候,與山海關總兵吳三桂聯系,不過最終他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這個想法有太多行不通的地方。
山海關依托京城,才能夠抵御后金韃子,成為大明京城一道最為穩固的屏障,李自成攻陷京城,意味著大明朝廷在北方完全失去可以依靠的武裝力量,如此情況之下,山海關的吳三桂夾在李自成和后金韃子之間,失去了京城這個依托,無法獨立生存,要么歸順李自成,要么歸順后金韃子,沒有第三個選擇。
朱慈烺遠在南京,根本無法給予吳三桂任何的支援,朝廷在南方內部尚未穩定的情況之下,不可能貿然派兵進攻李自成,更是不可能馳援山海關,如此情況之下,聯系吳三桂沒有任何意義,反而可能暴露朱慈烺的相關部署。
說到底,李自成與吳三桂之間的廝殺,李自成與后金韃子之間的征伐,都是給朱慈烺爭取到時間,讓朱慈烺能夠從容的整合南方的軍事力量,至少要形成自保的能力。
從三月初到四月初,近一個月的時間,朱慈烺已經做到最好,楊文聰前往山東,整合山東境內的所有軍隊,韓垍出任山東巡撫,給予楊文聰最大的支持,程仲地和孫明凱前往鳳陽,整合駐守鳳陽的大軍,廖元杰和胡華山前往徐州,整合駐扎在徐州的大軍,鄧世秋和李繼周則是留在南京,整合南京及其淮安等地的所有兵力,朱慈烺給他們的時間是一個月到三個月不等,若是整合了這三路大軍,則朝廷直接掌控的大軍,可以達到五萬人至十萬人之間。
憑著這些兵力,自保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其次就是廬州總兵黃得功掌控的軍隊,可以直接為朝廷所用,黃得功麾下的大軍總兵力四萬人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