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興大帝
內閣首輔朱聿鍵神情憔悴,臉色微紅,內閣大臣李邦華、高宏圖、邱祖德,以及禮部左侍郎黃端伯,吏部左侍郎徐石麟,戶部左侍郎陳洪謐等人都低著頭,左都御史路振飛,右都御史張慎言等人,臉上的神情也不自然,皇上的一番話語,讓眾人陷入到長久的沉思之中。
吳橋之戰的完勝,的確是激勵了眾人的士氣,讓朱慈烺以及朝廷的威望空前高漲,可吳橋之戰的完勝,也激起了不少人的雄心,這些人認為后金韃子和闖賊李自成沒有什么了不起,絕非大明朝廷之對手,朝廷大軍可以長驅直入,一路往北征伐,剿滅闖賊李自成,打敗后金韃子,徹底收服京城與北方。
這樣的一股子雄心,也悄然的侵入到了內閣與六部之中,六部尚書之中,唯有兵部尚書史可法與工部尚書馬士英相對沉默。
有了高昂的士氣,肯定是好事情,但決不能盲目的自信,甚至是自高自大,這樣極容易毀掉朱慈烺好不容易創建起來的大好局面。
內閣推出了朝廷以及地方官吏調整的名單,這也是朱慈烺給內閣提出來的要求。
朱慈烺仔細看了這份名單,內閣煞費苦心,該考慮的地方全部都考慮到了,但這份名單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調整的范圍太大了,僅僅是地方上的巡撫,就調整了六個,要不是朱慈烺早就告誡過,內閣恐怕還要直接任命北方各地的總督和巡撫了。
這讓朱慈烺警覺了,其實在這之前,朝中自信的氛圍就有所抬頭。
有關北方各級官吏任命之問題,內閣的意見是必須要任命,不管是北直隸、陜西和山西等地,還是遼東,都是朝廷治理管轄的地方,雖然這些地方出現了意外,但朝廷不能置之不理,若是朝廷不任命這些地方的官吏,就會讓百姓認為,皇上和朝廷已經不管這些地方了。
內閣的這個建議,聽起來很有道理,不過朱慈烺決然否定了內閣的這個建議。
盡管丟失了幾乎整個的北方,盡管先皇自縊身亡,盡管后金的八旗軍已經大舉入關,盡管局勢已經到了危如累卵的地步,可大明的很多讀書人,包括朝中的官吏,還是有著一種近乎愚昧的頑固自信,他們認定大明王朝是最為強悍和最為正統的,后金韃子與闖賊李自成都不堪一擊,李自成攻陷京城是僥幸,后金韃子入關是因為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而吳橋之戰的完勝,讓這些讀書人和官吏歡呼雀躍,因為這次完勝證明了他們的認知。
這種盲目的自信,讓朱慈烺脊背發涼,因為這種盲目的自信里面,蘊含了一個非常危險的觀點,那就是大明王朝是異常強悍的,是能夠戰勝一切困難的,若是遭遇不順,甚至是天災人禍,那就是皇上與朝廷出現了問題,或者說朝中官吏出現了問題,譬如說松山之戰慘敗,譬如說闖賊李自成攻陷了京城,都是因為皇上昏庸、官吏無能造成的。
這等看似異常正確的觀點,讓人無法反駁,其可以抹殺任何人的功勞和努力,可以放大朝廷的任何一個失誤,給予了讀書人隨意評論朝政、品評皇帝、譏笑官吏的理論依據,若是不加以校正與駁斥,必定培養出來一幫坐而論道、夸夸其談的讀書人,一旦這種力量形成了氣候,侵入到朝堂之中,就會冒出來一大幫迂腐的清流,他們自視甚高,以自我為中心,不干實事,隨意品評他人,凡是他們看不慣之人,就要拼命的彈劾與打擊,讓朝中真正做事情的官吏戰戰兢兢,讓投機鉆營、巧舌如簧之人登上高位。
說白了,這樣的情形,與數百年之后的官僚主義極其相似。
朱慈烺已經密令龍祖山全面展開調查,看看這種盲目自信的源頭究竟來自于哪里,到時候他要抓典型,至少在朝廷之中,徹底打滅這種盲目的自信。
崇禎一朝,黨爭已經將朝政攪得一塌糊涂,差點就讓大明徹底亡國,朱慈烺在南京登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