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看向了吏部尚書高宏圖。
“高大人,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歸順朝廷,協助大軍取得景州之戰的勝利,算是有功勞,吏部準備如何安置吳三桂啊。”
景州之戰結束,吳三桂沒有留在山東,而是跟隨朱慈烺回到了南京,其麾下的原遼東邊軍近兩萬將士,悉數歸于德州總兵廖元杰暫時指揮,這樣的安排很少見,當然也不是第一個,譬如說原徐州總兵高杰,就是單獨來到南京,其麾下的軍隊全部都交給了朝廷。
吳三桂能征善戰,駐守遼東的時候,數次與后金的八旗軍交鋒,雖然敗多勝少,不過其麾下的遼東邊軍,也算是當時明軍之中最為驍勇的軍隊了。
穿越的朱慈烺清楚,一個王朝的興衰,用人是關鍵,朝中群賢畢至,肯定興旺,朝中小人奸臣當道,肯定敗亡,當然,皇帝至關重要,如果皇帝本就是平庸之人,甚至是貪圖享樂之人,身邊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忠臣和賢臣。
朱慈烺用人很現實,那些標榜賢能、實際迂腐之人,他是絕對不會用的,那些滿嘴仁義道德、做事情狗屁無用之人,他絕對排斥,至于說某些名聲不是很好之人,或者說趨炎附勢之人,卻能夠辦成事情,這樣的人朱慈烺倒是會在某些時候重用。
譬如說萬歷年間著名的清官海瑞,以及著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兩人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張居正有能力,品性上面有不小的瑕疵,海瑞清正廉潔,能力一般,如果讓朱慈烺來選擇,他肯定讓張居正掌握權力辦事情,讓海瑞做沒有實權的閑散官員。
用人方面,朱慈烺一直都特別注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唯有將每個人的優點都發揮出來,讓其竭盡全力為朝廷效命,這才是成功的用人之道,不過歷史值得借鑒,有些人可以放心大膽的使用,不會壞事,譬如說兵部尚書史可法,無非是能力方面略微的欠缺一些,還有兵部右侍郎何騰蛟,主政地方不是很合適,放在朝中還是能夠發揮不小的作用。
可有些人就不一定了,務必要謹慎,這里面就包括了吳三桂、左良玉與阮大鋮等人。
左良玉有野心,擔任湖廣總兵的時候,不僅僅是擁兵自重,還想完全掌控湖廣等地,崇禎皇帝下旨調遣左良玉率領大軍馳援京城,在圣旨里面都給予了左良玉世代駐守湖廣的承諾,這樣的人,朱慈烺是絕不會用的,能力越大破壞力越大,與其每天早晚操心左良玉會不會有這樣那樣的異動,會不會造反或者鬧事,不如將其晾在一邊。
阮大鋮的情況不一樣,可謂是跟好人學好人,若是遇見不靠譜的主兒,阮大鋮能夠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來,對于阮大鋮這類人,朱慈烺倒是敢于放手使用,只要朝廷風清氣正,阮大鋮就一定能夠規規矩矩的做事情,出任工部左侍郎之后,阮大鋮在整修溝渠堰塘這件事情上面,傾盡全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得到了內閣的贊賞。
至于說吳三桂,的確是人才,作戰勇猛,有勇有謀,在戰場上能夠獨當一面,不過吳三桂同樣有野心,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如何使用吳三桂,朱慈烺還真的有些頭疼,將其放置在南京,有些可惜,而且吳三桂算是立下了大功勞,如果朝廷將這類立功之人閑置在一邊,可能引發連鎖效應,導致某些想要歸順朝廷的漢軍將領望而卻步,也會給某些心懷叵測之人說辭。
畢竟吳三桂的身后,還有祖大壽和祖大弼等人,這些人雖然歸順了后勁朝廷,可未必死心塌地效忠,如果大明朝廷的實力變得強悍,這些人還是可能回歸的。
朱慈烺的問話,讓高宏圖有些發懵,按說吳三桂這類人如何使用,應該是皇上下旨,吏部按照皇上的旨意辦理就是了。
“皇上,如何安置吳三桂,臣、臣還沒有想好”
高宏圖倒也直接,他不是笨人,從皇上的問話之中,就感覺到了異樣。
朱慈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