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陣的北風吹過,多鐸禁不住咒罵了幾聲,長期在北方生活的他,絲毫不畏懼嚴寒,不過寒冷的氣候對于征伐的大軍來說,不是很有利。
五萬大軍從京城出發,行軍五天時間,也就是三百多里地,這樣的行軍速度,在多鐸看來,與蝸牛爬行差不多,不過這是多鐸與多爾袞商議之后采取的行軍策略,其中自有審議,再說了,大軍之中的五門紅夷大炮,實在太過于笨重,拖累了行軍的速度。
多鐸沒有打算強攻潼關,他與多爾袞詳細分析了潼關的地形,典型的易守難攻之處,有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味道,如果一定要強攻,那么紅夷大炮將要發揮出來決定性的作用。
屢次打敗李自成及大順軍,讓多鐸略微有些輕敵的意思,此番再次征伐李自成,多鐸內心有頗多的怨氣,如果沒有景州之戰,此刻的他已經徹底打敗了李自成和大順軍,說不定已經斬殺了李自成,徹底穩定了北方,何來此番的征伐。
多鐸很頑固,輕易不會改變自身的想法,盡管多爾袞認定明軍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戰斗力變得強悍,大明的皇帝朱慈烺很不一般,有些點石成金的本事,可多鐸依舊看不上明軍,依舊輕視和蔑視明軍,如果按照他原來的想法,一定是率領大軍前去山東征伐,徹底打敗盤踞在山東的明軍。
多鐸沒有多爾袞的格局,也許是身處的環境不一樣,豪格與葉臣陣亡,多鐸沒有那么傷心,反而認為朝廷之中少了一個潛在的威脅,至于說五千正紅旗軍士的隕落,這倒是不小的損失,可也沒有傷及八旗軍的根本。
吳橋之戰和景州之戰,讓多鐸略微重視大明朝廷與明軍,但遠沒有達到高度重視之程度,若不是多爾袞的嚴令,以及已經晉升為英親王的大哥阿濟格的勸阻,多鐸甚至可能率領五萬大軍前往山東作戰,徹底打敗盤踞在山東的明軍。
身后響起了馬蹄聲,多鐸癟了癟嘴,并未回頭。
馬蹄聲驟然停止,一個聲音傳來。
“主帥,我看今日可能要降雪,大軍還需要找到合適的安營扎寨的地方”
多鐸抬頭看了看烏云密布的天空,微微點頭開口了。
“七哥,你是副帥,這些事情應該是你來操心,不必向我稟報。”
大軍的副帥是阿巴泰,不久之前剛從沈陽來到京城,阿巴泰排行第七,比皇太極還要略大一些,此次剛剛得到晉升,敕封為多羅饒余郡王。
阿巴泰從沈陽來到京城,并非是多爾袞的意思,應該是皇上與皇太后的要求,誰都知道阿巴泰是支持皇太極的,不過此人懼內愛財,更是愛抱怨,數次違背皇太極的旨意,也數次被皇太極和朝廷懲戒,要不是皇太極看在兄弟的情分上面,阿巴泰早就被剝奪一切的爵位。
阿巴泰的作戰能力還是頗為強悍的,十年之前就擔任大軍的主帥,出征蒙古部落,取得大勝,若不是性格方面的原因,應該能夠參加更多的戰斗,立下諸多的戰功。
多爾袞、多鐸和阿濟格都或者看不起阿巴泰,主要還是因為阿巴泰懼內,要知道在滿人權貴之中,怕女人是最被人瞧不起的。
多爾袞讓阿巴泰協助作戰,多鐸一萬個不情愿,若不是阿濟格已經晉升為英親王,多鐸此番還是與阿濟格并肩作戰,放眼整個的朝廷,夠資格成為大軍副帥之人少之又少,沒有辦法的情況之下,多鐸只能答應,好在阿巴泰的作戰能力還是不錯。
行軍路上,多鐸與阿濟格幾乎沒有什么交流,軍中的事宜多鐸幾乎不操心,全部都交給了阿巴泰,他需要操心的是大軍如何打敗與剿滅李自成的事宜。
阿巴泰看了看多鐸,沒有繼續開口,扭轉馬頭前去安排布置。
阿巴泰內心同樣有怨氣,皇太極猝然病逝,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的皇位之爭他并未參與,要說阿巴泰不是蠢人,他早就看出來多爾袞的能力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