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興大帝
自崇禎年間以來,陜西屬于最亂的地方之一,也是遭受天災最多的地方之一,甚至超過了河南,農民起義軍九成以上大大小小的首領都出自于陜西,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屢次遭遇朝廷大軍的圍剿,有些時候差點就成為孤家寡人,最終還是憑借著陜西老百姓的支持崛起,所以李自成將陜西確立為自家的大本營,張獻忠力量弱于李自成,無法與李自成抗衡,無法在陜西立足,無奈前往四川成都。
李自成占領陜西全境之后,重新確立了省府州縣各級的官吏,任命了一大批的官員,一片石之戰的失敗,直接影響到北直隸的局勢,對于陜西各地的影響還不是太大,動搖之人還不是很多,潼關之戰與鷹澗嶺之戰就不一樣了,李自成和劉宗敏等人殞命鷹澗嶺,多鐸和阿巴泰專門派遣人員大肆的宣傳,這就直接導致陜西府州縣衙門的崩潰,大順皇帝李自成死了,大順朝廷徹底滅亡了,大順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吏算什么啊。
這種情況在西安府和延安府一帶特別的明顯,好多地方瞬間處于無序的狀態,大順朝廷任命的官吏,絕大部分帶著搜刮來的錢財棄官逃走,僅有少部分依舊留在衙門觀望。
這樣的情形曾經在河南行省出現,導致河南陷入了極度的蕭條之中。
多鐸與阿巴泰血洗涇陽、富平與耀州三地的消息還沒有傳出去,如果這個消息不脛而走,估計陜西各級官吏九成以上要選擇逃命。
站立在營房外面的朱慈烺,想到了這一點,戰亂造成的亂象和災禍,遠遠大于天災。
棘手的問題太多,不可能不管不顧,征伐的同時,也要關注地方民生,多年的戰亂和災荒,導致河南與陜西等地人口銳減,而且這些地方的百姓,特別懼怕軍隊,不管是朝廷的大軍,還是八旗軍,包括大順軍,在他們看來都是一丘之貉。
摧垮信任的體系很簡單,可要重新建立起來信任的體系,好比是登天。
龍祖山麾下的情報司,已經將陜西各地的情形源源不斷稟報,朱慈烺幾乎沒有看到什么好的消息,最令他感覺到心驚的是,大軍原來準備設伏的中部縣,全縣的人口幾乎不足千人,中部縣縣城里面的人口僅有幾百人,更加要命的是,李自成統治陜西的時間雖然不長,可推行了追餉令,下面的各級官吏將追餉令執行到了變態的地步,他們不僅僅搜刮百姓的錢財,還將每家每戶少的可憐的糧食也悉數的搜刮,導致百姓徹底陷入絕境之中。
李自成已經死了,朱慈烺不想過多的評價,李自成推行追餉令,也是無奈之舉,本來是想著劫富濟貧,搜刮士紳富戶的錢財,維持大順朝廷和大順軍的開銷,可惜執行下來走樣了,要知道陜西各地的士紳富戶,早就被盤剝的差不多了,繼續執行追餉令,只能是面對尋常的百姓了,想想以前那句闖王來了不納糧的話語,成為了國際笑話。
穿越的朱慈烺很清楚,有些事情不能做,譬如說劫富濟貧的事情,大明朝廷之中的貪官的確很多,為了自身的利益,置天下于不顧,他們的家族富得流油,讓人恨的牙癢癢,朱慈烺也想著抄這些人的家,繳獲他們的錢財糧食,不過抄家之后怎么辦,要知道官吏就是朝廷最大的集團,如果因為某個官員家族太過于富裕就去抄家,其他的官員怎么看,士紳富戶怎么看,人家都起來造反了,王朝的根基就動搖了。
李自成不可能明白這一點,所以在追餉令這件事情上面栽了大跟頭。
再來看看后金朝廷,應該說皇太極在這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盡管大清國是滿人權貴的天下,可皇太極注重民族融合,耗費了極大的氣力限制滿人的權勢,同時重用朝中的漢人,可惜的是,皇太極英年早逝,他所創造出來的局面,攝政王多爾袞并未完全的吸收和接納,特別是多鐸和阿濟格等人,沒有長遠的政治頭腦,一味的順著自己的性子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