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死后,曾經追隨過他的人還反抗過劉邦好長一段時間。只可惜他們不是項羽,劉邦麾下的那些個將領如虎入羊圈,很快就把他們一掃而空。
這些人都給劉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項羽在世人中的影響。
那一天,當軍候來報依然還有一地在反抗時,劉邦勃然大怒,他重新披掛,準備親征,誓要把魯縣那個地方夷為平地。
陳平聽得牙倒,聽韓信說項羽被那個老農民指錯了路才延誤了逃生時,他心里想的是那個人曾經屠過那么多城,到頭來還是栽在一個小老百姓手上,真是報應不爽。
沒想到劉邦現在也要重復項羽的惡行,陳平心中對劉邦產生了深深的憎惡之情,雖然沒有溢于言表,心中也生了詛咒之念。
陳平看了看同路的夏侯嬰,他還是那么地沉默,像個小婦人一樣,只跟著劉邦的指揮棒轉,從來都不表達自己的主張和想法。
陳平覺得自己永遠也看不懂這些個來自沛縣對劉邦忠心耿耿的人。
當浩浩蕩蕩的漢軍在劉邦的帶領下到達魯縣城外時,只見那城樓處還是平常的模樣。
最難得的是,城內的吟誦之聲不絕于耳,沒有一絲的雜亂。那種感覺,就像陳平小時候溜進教堂聽唱詩班唱歌一個樣,和巫祝在祭祀時的念念叨叨不一樣,更不同于戰場上的那種萬馬齊喑人仰馬翻的悲壯,只是那么平靜地,安祥地迎接著將會到來的一切。
陳平看到,不僅是自己,就連是劉邦和身后的大軍都莊嚴肅穆起來。這是自秦末戰亂以來陳平前所未見之景象。
當然了,這與幾百年后諸葛亮對司馬懿用的空城計不一樣,它不詭詐,只是那么地沁入人的心魂。
陳平親眼看見,劉邦想要抬起來下進攻命令的手幾次都放了下來。
他知道,他在猶豫。
在陳平的眼中,也許,這是個救一城人的良機。也許,經過了這次,自己對滎陽城的那兩千婦人的愧疚感會輕一點。
他打定了主意,壯著膽子對劉邦說道,
“王上還記得那年酈食其在陽武的戶牗鄉主持的那場鄉社嗎?我感覺這和許多年一樣。
聽說儒家最是重視忠孝節義,把禮儀和節操看得比命還重要。
今天他們忠于項羽,如果能收服了為王上所用,將來定然會像現在效忠項羽那樣效忠我大漢。比那魏豹朝秦暮楚之流強出了天際。
更重要的是,這些人代表的是儒家流派。儒家經始皇帝那么一番徹底的打壓焚書后,還能這么地傳承下去,定然有其過人之處。”
說到這,陳平感覺劉邦已經有些動心了,但是還沒下定決心。
他又繼續說道,“書生造反,十年不成。筆桿子終究是比不過刀槍劍戟的鋒芒的。
但是王上最終會成為千古一帝,子子孫孫國祚不絕,最后在世人眼中萬代流傳的,還是這些個看起來沒有任何力道的書生的學說。
讓這么些個有骨氣的人為我大漢唱贊歌總是比始皇帝一味地打打殺殺的好。”
劉邦看了陳平兩眼,
“善。
我知道你也是一名儒生,維護自己學派是再自然不過事。我恕你無罪。
但是,我要你在半天內給我出一個能收服魯縣的計策來。
半天之后如若拿不出來——”
劉邦指著魯縣的方向,“你和他們一個下場。”
陳平笑著說,“不用半天。現在就有。
不知王上答應否?”
劉邦聽著。
“還記得被織室縫好了的那個鞠嗎?它現在還在韓信手上,派人去把它取來用上好的盒子裝了送進城去。
都說人死后四大皆空,他們忠于的畢竟是活著的項羽。”
劉邦,“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