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府蓬蓽生輝,不勝榮幸。”
陳平這才回過神,想起自己的心思偏離了初衷,很是為自己的行為羞愧,他有些手足無措,只得隨口拎了一句話,
“曲逆侯家大喜,平是以私人身份道賀來的。”
張敖聽了陳平這話,嘴角處的笑容中有遮掩不住的苦澀,他說道,
“敖不才。受朝廷大恩才得以高官厚祿。
婚姻之事,從來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父在時,敖都聽家父的。家父不在了,敖聽先皇和皇太后的。
從來長輩都為晚輩們深謀遠慮,敖自愧不能分擔一二。”
張敖的話讓陳平想起了當初劉邦的暗探傳回宮中的話,說是劉邦當年從白登去往趙國時,張敖像個下人一樣為劉邦親奉湯飯,侍候得比親兒子還要周全。
結果被劉邦無中生有地箕著腿大罵,好歹也是個趙王,連他手底下的臣子都看不下去了,最后劉邦離開后,貫高當著趙王的面罵劉邦老匹夫,要去取他項上人頭。
張敖卻含淚說自己的功名富貴全賴朝廷所賜,很知足,不想在這事上糾纏下去。
到最后,張敖是為數不多的在劉邦手下得了善果的異姓王。
原先以為張敖能忍成那樣是因為他身邊有大智者,現在陳平才知道,這人秉性如此。和那陳嬰的母親當年讓陳嬰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有異曲同工之妙。
陳平這才反應過來,現實比人強,到了這一步,對于張嫣的歸宿問題,張敖也是無奈。既然他左右不了什么,又何苦給他增添煩擾呢?
陳平只得顧左右而言他,把自己和張麗去代地探親的驚險歷程講了不少。其中的辛酸還有那韓王信最后悲慘地死去的經過聽得張敖也幾近落淚。
張敖說道,“幸得有皇太后的庇護,敖才得以不至于骨肉分離。
魯元告訴我,朝中大臣家中真正如意的沒幾個,大多數都是在享受榮華富貴的同時接受那種種瑕疵罷了。
甘蔗哪有兩頭甜?只要嫣兒能平安到老,我也知足了。
只希望她到了宮里能謹守本分,不要徒給自己增加仇敵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