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保證他富貴的承諾,并不介意屠城。
李乾順看著陳嘉咄咄逼人的書信,氣的幾欲瘋狂,下令將王樞等投降將領的家屬全部抓起來送到城頭砍了。
太子李仁愛,太尉李至中,中書相王仁和,中書侍郎李造福,王若水,左諫議大夫王介儒,秘書監梁世顯,大將李世輔,李禹,移訛等重臣齊齊苦勸,這才讓李乾順冷靜下來。
“王樞該死,十五萬大軍,居然一仗未打就投降,我黨項人的臉都被他丟盡了。”
李乾順罵歸罵,心卻越來越平靜。
李禹的一番話點醒了他,夏軍俘虜一定是攻城主力,如果他們知道家小被殺,那還不玩命么?不如留著,讓他們投鼠忌器,出工不出力。
夏軍俘虜的確到達了興慶府城下,王樞等夏軍將官也都隨著部隊到了。
俘虜的兵器馬匹都被收繳,關在大營里惶惶不可終日。
歷史上殺俘虜的事情比比皆是,有時候不殺是不行的,因為糧食,十五萬人一天的消耗是極其驚人的。放又不能放,留著養不起,不殺等過年嗎?
偏偏陳嘉下達了俘虜釋放令,愿意留下的就留下,愿意回興慶府的歡送。
李乾順也呆住了,這是鬧哪樣?把軍隊還給我?
欣喜之余,卻見李禹一臉愁悶。
“李愛卿,難道這里面有什么不妥么?”
李禹出班躬身回答:“陛下,城中糧食本來就不多,再回來十幾萬人,消耗更是巨大。如今城里人滿為患,根本就容納不下。出去與宋軍野戰,豈不是正中宋賊下懷?況且回來的人里,是否會有奸細?里應外合豈不是更危險?”
恍如一盆涼水澆下來,李乾順頓時就明白了,這是陳嘉在給他挖坑啊。
一時間大家都無話可說了,陳嘉愚蠢的將俘虜奉還,結果讓他們處于兩難境地,這就是陽謀。收不起,不收傷了俘虜的心,等于鼓勵他們投靠宋軍,攻城更加賣力。
“陳嘉……可恨,可惱……”
李乾順的憤怒是不會被普通夏軍理解的。
當黑壓壓的俘虜聚集在城下要求進城的時候,所有城門緊閉,將軍們親自坐鎮城樓,不許任何人私自開啟城門。
俘虜們眼見回城無望,多少人跪在城下哭泣哀求,多少人指著城樓大罵,一邊罵一邊流淚。
城上的夏軍將士鼓噪了一陣,被軍官一頓鞭子鎮壓,只能眼睜睜看著幾萬俘虜一步三回頭的抹著淚退了回去。
傷心的不止是城下的俘虜,還有城里的。因為俘虜里有他們的兄弟姐妹,有他們的父親母親,有他們的兒子女兒,有他們的街坊鄰居,有他們的至交好友。
人們的認識都是片面的,這與學識多少無關,而是與你的思想高度和定位有關。
從夏國朝堂的角度來說,不接納要好過接納,可普通士兵不會那么想啊。
你說糧食不夠,特么倉庫里滿倉滿谷的糧食當我們瞎子看不見?你說不夠吃,你們天天吃得滿嘴流油。
你說會有奸細,特么都是自己家人,怎么可能會有奸細?他們投降也是你們當官的怕死啊,掉過頭說我們家人是奸細?你特么才是奸細,你家戶口本上全是奸細。
也有自詡聰明的看不懂啊,幾萬生力軍加入,打仗不是更有把握么?有幫手不要,這就是昏聵,這就是官僚。
夜晚的興慶府,到處都有哭泣的聲音,特別是在城頭上看見自己家人磕頭祈求的人,更是痛不欲生。
夏國君臣在明晃晃的大殿里沉默,白天的事情讓他們感覺到了極大的壓力。士兵們的心理波動他們當然很清楚,可這事情沒法解釋。怎么說?那些個連數數都不會的賤民,你能和他們講道理?
而城外的俘虜大營里,大家都圍坐在一堆堆篝火旁,聽著督戰隊員們在那里宣講宋軍軍律,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