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盛明皇帝所在精舍內正召開著一場御前大會。在場的人分為三方,一方是司禮監,一方是藩王,還有一方則是四貴代表的內閣成員。而位于龍椅之上的則是明皇宋旻景。
這位專心于修仙的皇帝并不喜歡大朝,主要議事也就限于這個小圈子。他深知,人多智慧并不一定多,也可能更蠢。
精舍外大雨傾盆,卻絲毫影響不到精舍內各懷心思的眾人。三方成員各自都有自己的算盤。而眼前放在他們面前的是新湛江掘堤之事。
從目前送上來的揍報來看,五個縣因為這次事情被淹了。本來天災這事情誰也說不準,這種時候通常直接賑災就好。但問題是,這道江堤是去年才修好的,花了朝廷四百萬兩銀子。
結果修出這個這?下場大雨就完了?這明顯是修得有問題。
對此,雙方,或者說三方開始激烈的爭吵。誰都不想背鍋,但有些鍋并不是那么簡單就能甩得出去的東西。這場御前會議整整吵了一上午,最后還是由明皇出面敲定結果。
由他派專員下去調查,不過面對這個結果,內閣派明顯不可能完全接受。要是完全由皇帝派人去,到時候查出什么東西,或者刻意拿出什么東西來,他們這邊就會陷入被動。
他們深知皇帝這次為什么會突然發難,因為從云唐的使者回來了。帶回了某樣東西。為了推行這道國策,明皇這是想學唐皇抓住他們的弱點,然后逼他們妥協。當時的唐皇就是抓到了鐘家的問題,所以一舉成功。
現在明皇明顯想做一樣的事情。他們絕不能讓對方成功,不然到時候結果就是他們的家業要毀于一旦。
當然,你要說他們這些人都是飯桶,看不到國策對國家的好處嗎?當然不是。他們怎么可能看不到。看不到也不會反對了。
但問題在于,對他們這些人而言,家才是第一位,國在其次。如果說國家強大的代價是他們家族的沒落,他們絕不接受。對他們而言,他們是為光大家族才服從皇帝,而不是為了皇帝暫時犧牲家族。
至于之后會怎么樣?到那一天再說,那一天沒真正到來之前,他們會一切如舊。
等大臣們散會后,明皇回到精舍內,宋旻景坐回道臺,對身邊的曹正淳淡淡開口道。
“那群廢物。還看不清形勢,天下大勢已經在悄悄發生著變化。我不變,他們變,到時候被吞下就是我。”
與皇唐一樣,宋旻景也從這道國策中看到了一絲天下大變的預兆。他們都隱隱有種感覺,這片分裂了幾百年的神州可能會在他們這一代走向歸一。
而在這種時候,底下的世家還在拖后腿,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他們都是些自私自利的小人,表面上仁義道德,但心里裝的全是生意,哪能體諒陛下你的苦心。”曹正淳立即附和道。
“昔日東吳魯子敬曾向吳侯進言:群臣降曹,可保官位不失。他們是覺得就算大明沒了,他們還能繼續做著自己官。一群蠢貨,他們之所以現在能坐在那邊,那是因為沒人能代替他們。少了他們,這個國家也就垮了。可一旦有人隨時可代替他們,那,這天下就無人不可殺。”明皇一言指出了當前的問題所在。
他們這些世家大族都是這樣,覺得皇帝就算換了,也少不了他們。因為唯有他們才能治理好這片土地,所以他們有恃無恐。但換句話來說,一旦下面有源源不斷的人能代替他們,那他們的作用就會無限減小。
“……”曹正淳沉默了。
他對官場斗爭還是把好手,但對天下大勢這種東西卻有些力不從心。
“唐皇生了個好女兒,比朕的那兩個廢物兒子強多了。”此刻,明皇不禁感嘆道。
眼前他已經慢了一步,原本他以為以唐皇的個性肯定會私藏國策,但卻想不到對方直接這么大方。而眼前,因為遲了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