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林一整個過程中手和大腦都在快速的記錄著,就沒有停過。
整整三個小時,30個學生沒有除去內容互動之外的聲音發出。
眼神中滿是對于知識的渴望,是對變換題型的邏輯思考,更是對于自己學習的一個辯證。
事實證明,單是線上的學習是不夠的,這里面關于延展的部分是不成體系的;
而錄播課,它本身限定了一個范圍,并不可能像現場這樣完全的按照老師的節奏來。
很多講師可能在錄播的時候,會比較將難度趨向于均衡,所以在重難點一塊兒會比較少去提。
這個問題,那也就意味著其實李松林等一直以來上線上課程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還有著很大的部分是薄弱的;
不是因為沒有跟著老師走,而是老師壓根就不可能只考慮到水平更高進度更快的那類同學。
當然在學苗精品班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至少在現在所在的校區,這個教室里的他們都是沖刺那5個漢語言文學專業名額的學生,水平差得到哪去?
都是經過考核的那一部分學生,對于兩門筆試內容絕大多數都是掌握了的,快的可能和李松林一樣過了不止一遍;
所以,王冕在給他們上課的時候會盡可能的去擴展他們的解題思路,將平時上課老師不會涉及的重難點部分給到單拎出來,讓他們形成一個更加完善的插班生考試體系。
這個文史哲特級講師不是說說而已的,再加上他所帶領的學生群體也基本是有了基礎且較為優秀;
換而言之,這類老師的存在就是高級的掛,對標的學生也是下半學年度機構所篩選出來的優異學苗。
是特別適合李松林等學生的老師類型,這講課效果自然是不用用多說。
他所教授的東西基本上不會在市面上流通,里面涉及到了自家機構對于插班生考試的一整個體系化的研究,是競爭優勢所在。
想想都知道是不可能讓一般學生知道的,畢竟里面總結備課付出的可太多了,身為學苗的他們講實話接觸的也并不是完全體系的課程。
先前王冕老師在上課前面一個小時針對性的提問,其實是再下一輪的一個初篩罷了!
當然,這些事情不會被李松林他們知道,都是老師以及決策者們默認的一個潛規則。
“同學們,是不是覺得這和你們之前的學習不太一樣?”
這邊上課到最后,王冕老師也就不再繼續講知識點了,而是選擇和孩子們聊聊。
至少在這一周里,他們的文史哲這門課程將由他來進行教授。
后面還能不能教,就看這些學生自己的造化了!
機構會在這些學苗里面,在進行一個資質的分析,介時通過最后的鑒定會給出結果來的;
機構可不止這一點學生在爭奪,也不只有它這一家。
蛋糕就那么大,每一年大家要分配一波,自然是都不愿意放棄些名額,而他們的比拼也就是目前的這些學生之后的成績。
“老師,感覺你講得深奧了好多,難道不需要再給我們過一遍基礎嗎?”
王冕看著最先提問的那位學生,然后很是認真的打量了他一番,看似在提問,熟不知自己將自己的不足給暴露了出來。
那就是這個率先提問的學生自身的基礎不夠牢固,所以他這么問其實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還想著王冕他們這些老師能給他再復盤學習一遍。
經過前面一個小時的了解和提問,不難發現他的評分算得上是王冕之前核準學生中比較差的那一檔。
既然對方都這么問了,身為老師王冕還是會如實的會告訴看他們:
“基礎這部分需要你們自己來,線上課都是有的,如果不愿意自己下功夫的話,那么這個插班生考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