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了。”
“我們都是學生,平時跟老師各種理論,從來沒真正到過片場,更沒有真正站在鏡頭前演戲,有機會遇見專業人士,所以取取經。”
“真的?”老趙見蘇澤滿臉真誠,折騰半天這小子難道真想問這些?
“就這?”老吳笑出聲道:“還以為你們想托關系要角色,弄半天就問這?”
“早說啊!”
蘇澤嘴角抽抽,我早說過,你們不信啊!
“既然如此我就聊聊。”老趙輕松下來,只要不是托關系要角色,其他都好說。
“導演這東西說神秘也神秘,說一般其實也就那回事。這么多年見過科班學導演的,演員轉導演的,攝像混的好變成導演的,編劇當導演,甚至動作指導成導演的。”
“除了服化道,片場恨不得誰都能說導演的詞!”
老趙咬一串羊腰子,美滋滋道:“就拿我們攝像來說,在我看來就七個字。”
“攝、物、剪、時、空、光、聲。”
“從技術本質而言,電影是由攝影機記錄下拍攝對象,經過后期處理之后形成的視聽時間藝術。”
“攝影機、被攝對象、后期處理。可以簡稱為攝、物、剪。一個導演在試圖把故事和觀念變為可見的視聽作品時,就有三套思維方式。”
“首先攝影機如何安排,包括角度、景別、運動。第二被攝物體如何安排,包括光位、場面調度、表演等等。第三剪輯怎樣安排,涉及到前期的剪輯思維和后期本身。”
說到專業老趙侃侃而談,蘇澤用心聆聽,這些不是書本理論,而是實戰經驗。
“舉個例子假如你是導演,面前劇本寫這樣的一個場景:一對父子作為老板請六個手下一起在圓桌上吃飯聊天,該怎樣安排這個場景?怎樣下機位?怎么處理攝影機的運動呢?”
老趙用手沾沾酒,直接在桌上開始畫動線,解釋道:“這時候就能看出水平高低,比如人家昆汀沒有讓全景出現哪怕一次,所有鏡頭都是通過人頭高度平視角、長焦鏡頭、平穩左右移動來完成。”
“與此同時還在拍攝中間玩一個花招:沒有任何一個鏡頭中同時出現黑社會老大和他的兒子安迪的臉。”
“這種運鏡方式把一個圓桌的空間扁平化,這就是為什么老大和兒子不同時出現的原因,這樣會讓空間在他們倆的連接處紅線那里斷開。”
“整張桌子的圓形被拉開成為長桌的感覺,與此同時通過幾個突出人物關系和沖突來固定角色視線,從而構成空間,并且突出人物性格。”
“太經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