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晚上,葉舟臨睡之前收到了項目通過的信息,預算由200億上升到400億,項目目標從完成單臺發動機試制改為完成試制、并在生產流程固化的條件下完成第二臺發動機的工業化生產。
跟葉舟與其的目標相比,這個目標的難度上升了不少,雖然核心的“仿制”目標沒有改變,但從從“仿制”到“批量化仿制”,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其中所涉及的產業配合、原材料制造、生產流程固化、人員技能培養等等方面,都是不小的課題。
這是一項需要全局視角的工作,無論是作為項目總指揮的陳昊,還是作為技術總指揮的葉舟,都要面臨更大的挑戰。
思索了片刻,葉舟跟陳昊打去了電話。
“陳老板,你們的結果那么快就出來了?剛開完會?”
電話那頭的陳昊似乎正在吃著宵夜,聲音有點含糊不清。
“是,剛開完會,結果基本已經出來了,但是具體的項目細節需要等幾天,等到細節出來了以后,我會發給你詳細的路標設計書,到時候就要開始啟動人員和參與單位的選擇了。”
“這次項目還是以你為主導,單位選擇和人員選擇都由你敲定,到時候如果需要專業化顧問的話,你告訴我,我給你配。”
葉舟點點頭,航空發動機號稱是人類工業歷史上復雜的產物,它所需要的上下游知識是海量的,從材料到工藝,最終成形的發動機是成百上千個來自不同產業的公司配合的結果。
這就導致了沒有人能夠全盤了解所有知識哪怕是擁有模擬器的葉舟也不可能。
所以,陳昊關于專業化顧問的提議是非常中肯實際的。
“明白,我需要的主要是產業研究方面的顧問,我要他們幫我從國內所有關聯廠商中挑出最合適的來參與項目。但是我的基本原則還是不變的,這次仿制的核心單位還是從蜀飛和奉飛中選一個來做。”
“好,那我先通知黎明和蜀發那邊,讓他們提前準備。你對這兩家有偏向性嗎?”
陳昊所說的黎明和蜀發,分別指的是奉天黎明發動機集團,也就是傳說中的460所,以及蜀城蜀發發動機集團,420所。
這兩家公司分別負責渦扇15和渦扇18的研發工作,都是國內最強的航空發動機制造廠商,分別隸屬于奉飛和蜀飛兩個集團公司。
近兩年來,奉飛和蜀飛在國內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蜀飛更強,因為他們造出了殲二十。
但葉舟的想法卻恰恰相反。
普通人只看到了殲二十這款凝聚了數十年技術底蘊才最終成形的四代機,卻很少會去注意國內的最強側衛j16。
相比起j20來說,這款飛機談不上有什么跨時代的進步,常規氣動布局、不能隱身、超視距作戰能力一般、電子戰能力一般,給它評一個三代半機的名頭,都有很多人不滿。
但是,這款飛機有一個極其突出的優勢,那就是量大管飽。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一次任務里,如果是j16要去炸個雷達站,它可以帶上兩發反輻射導彈,兩發格斗彈,兩發中距彈,兩發鐵炸彈,再加一個干擾吊艙。
炸完雷達站,返航時順手把鐵炸彈扔到途經的高價值目標頭上,如果遇到了敵方空軍,副油箱一扔,垂直爬升到一萬五千米高度,隨機向敵機方向俯沖,兩發中距彈教做人。
沒有什么多余的技巧,就是載彈量大,實用。
而這也是奉飛一貫的設計思路,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把能做的做到最好。
這樣的整體調性,是跟葉舟這次的花轎項目相符合的。
不需要太多的創新,因為那是以后要做的事情,現在的目標,就只是把這臺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