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1981
三天的座談會結束,徐檸他們回去后,公司突然來了些要來參觀的企業代表。
徐檸是哭笑不得,還是沒躲過這一遭啊。人家來都來了,也不好趕走,只得在公司各部門轉轉。
跟后來那些名為參觀實則旅游的不同,這些人是真的想學習一些東西的,一路上問題不斷,還都拿著小本本。
請他們在公司食堂吃了頓飯,徐檸又談起了之前一直想搞的管理咨詢,大家倒是挺感興趣,但一聽還要錢,又沒幾個人吱聲了。
如果花一百萬買一臺機器設備,能讓生產效率提高一半,那沒人會反對,但如果是花五十萬讓人做管理咨詢,承諾效率同樣提高那么多,那估計沒幾個人會答應。
這大概是很多窮人的通病,重物質,而輕知識。
就像后來,很多企業寧愿花高價買最好的進口機器,也不愿意為核心員工漲一點工資。
這種思維上的問題,把很多企業緊緊的束縛在中小企業的圈子里,頑固而不自知。
不過也有感興趣的,問起了價格,一聽五萬又嚇退了大半。徐檸其實真沒想靠這個賺錢,他請人忙一次付的勞務費都不止這么多,只是連五萬塊都不愿意拿的,很難相信他們有什么改革的決心。
最后只有滬市無線電廠愿意試一試。
之所以愿意,還是因為雙方以前有過合作,了解過徐檸他們這邊的管理,知道是真有用的。
……
在外邊轉了幾個月,李維突然回來了。他原本的任務是找投資機會的,拿了五百萬,已經花光了。
“沿海那邊的大城市,還有幾個特區我算是轉了一遍,哎呀,我現在都想自己創業了,機會太多了。”
聊起這趟考察過程,李維仍然是滿眼的感慨。
“大概說說吧,錢都花在哪了,投了多少公司?都做什么的?”徐檸問道。
“做什么的都有,我都是挑人,不看他們做什么的,反正做什么都賺錢。”李維拿出一個筆記本,遞過去。“你看看吧,這是記的信息。”
“你這連打印版的都沒有嗎。裝窮啊?”
“不是,沒顧得上弄這個。反正都一樣。”李維說道:“做電器的,日化品的,食品的,反正做這幾樣的最多。”
徐檸看完了,稍稍有些失望,沒找到一個熟悉的名字。這倒也正常,哪那么巧呢。
“還是太少了,而且都挑軟柿子捏啊。我再加幾個投資方向,不要管錢的事。”
說罷,他從桌上拿起鋼筆,在空白處寫了些內容。
電池,機械設備,精密加工設備,通信設備……
寫了一串內容,然后把筆記本又還給李維。
李維接過來看了眼,嘖聲道:“你寫的這幾個確實沒一個省錢的。”
徐檸手指敲著桌面,道:“需要多少,跟我這匯報就成。但有一點,每一筆花銷都要清清楚楚,知道嗎?咱們丑話說在前邊,你這沒人管你,錢又多,別犯糊涂。公司的監督部門不是吃干飯的。”
谷蛡
“明白。”李維認真的點點頭,道:“你放心,我工作的好好的,掙得也不少,不會昏頭的。”
他現在的工資待遇跟以前沒變,一個月將近一萬美元,換算過來好幾萬呢。他又不傻,真想賺錢自己做點買賣不好嗎,冒那么大的風險拿公司的錢,那不是腦子有問題嘛。
說著說著,兩人又聊起了沿海那邊的經濟發展。
跟經濟改革進展緩慢的北方不同,南方沿海那邊真是可勁的折騰,政策很激進,各種發財故事激勵著人們一波接一波的涌入商海。
不過,這才八七年呢,經濟政策上依然是各種試探,得到九二年之后,商業才算真正松了綁,很多人跟企業自此騰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