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的形式并不復雜,甚至可以說非常的簡單。
但每一個問題,考究的都是主持人的歷史功底。
拿到節目的時間其實并不長,對題目的提前規劃設計時間也很有限。
因此,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極其明確的目的性。
東找找西翻翻,是不可能在如此短暫地時間內,得到正確的解答的。
就好比第一個題目,孔子和李白的武力值對比。
實際上普羅大眾的觀點向來很簡單。
這兩個人都是文人,再結合影視劇中常見的形象,妥妥的文弱書生無疑了啊。
實際上歷史往往是具備著一定的顛覆性的,其顛覆的地方就在于,普羅大眾眼中的歷史人物,很多都來自于各種傳說故事,各種影視劇小說,至于歷史上的這個人物,究竟是什么模樣,大眾心中是很模糊的一個概念。
孔子的形象,距離我們已經有多少年了呢?
自孔子誕生來算,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了。
如此長久的時間里,孔子的形象會發生多么大的變化,誰也不知道。
歷史是有趣的,因為誰也無法回到歷史上存在的時代。
通過史籍資料和考古發現,我們能夠窺見曾經的輝煌與壯闊。
但這終究只是管窺蠡測而已,只能夠撿拾起歷史浪潮中微不足道的幾枚貝殼,而大段大段的歷史真相,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散在時光長河之中。
易澤能做的,也只是盡力的去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去揭開貼在歷史人物身上的各種虛假的標簽。
孔子是文弱書生嗎?
從大眾的角度來看,孔子是的。
這種觀點的來由,是幾千年來大眾對讀書人固有形象認知的根深蒂固。
世人常說的手無縛雞之力,形容的就是讀書人。
各種小說影視劇作品之中,讀書人的形象也是文文弱弱、滿嘴之乎者也仁義道德。
這樣一來,作為讀書人老祖宗的孔子的形象,自然就會發生變化。
文弱,手無縛雞之力,仁義道德……
再加上一直以來,被廣為宣傳的思想觀念,比如說什么以德報怨,什么仁義禮智信等等,這些思想觀念的傳播,無疑會對大眾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老祖宗都讓我們以德報怨了,所以我們要寬容,別人給你一刀,你要還以笑容、要大度……
說實話,賤不賤吶。
正是有了這種斷章取義的認知,才導致原本有血有肉、個性強烈的孔子,成為了一個端坐圣壇之上、充斥著道德光輝的萬世楷模。
銆愯鐪燂紝鏈榪戜竴鐩寸敤鍜挭闃呰鐪嬩功榪芥洿錛屾崲婧愬垏鎹紝鏈楄闊寵壊澶氾紝瀹夊崜鑻規灉鍧囧彲銆傘/p>
當然,這也是統治者最喜愛的形象,畢竟這樣一套下來,老百姓也更好管理,不至于一天天的盡出幺蛾子。
至于真實的孔子,誰關心呢?
一個已經腐朽在棺材板里的人罷了,無論怎么解釋,這人也都不會出現在面前了。
標簽,名號再多再強,什么萬世之師、天之圣人、至圣先師……這樣的高大上牛逼哄哄的稱號,一個個套唄,反正孔子沒了,帽子想給他多少,那就能有多少。
百姓好控制,國家便于管理,那就足夠了。
老百姓也只是看個樂呵,不會在意這到底是誰。
只要宣傳到位,漫天遍地都是正面信息,那么即便是無惡不作的狡詐惡徒,也能擁有極好的名聲,反之,抹黑到位,即便是不沾葷腥、連只螞蟻都舍不得踩死的善人,也可以成為奸賊。
說到底,老百姓只關心話題度夠不夠高,能不能有強烈的反差,以及這個人,是不是飽受爭議。
從古至今,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