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各地新兵營里的新兵數量以及訓練時間,半個月內他們第六師預計就能夠再獲得五千名新兵,一個月內把所有非技術兵種的普通新兵都補充滿員。
但是軍官和士官可就不那么好搞的了。
如今保鄉軍大擴軍時期,對軍官,尤其是有經驗,能力不錯的軍官缺口非常大,而士官更是從一場場戰爭里打出來的老兵。
這些骨干力量,可不是那些普通大頭兵,隨便拉個青壯練上一個月就能補充進去,補充到部隊后再適應訓練一兩個月也就能形成戰斗力了。
軍官和士官,他們的培養周期更長,難度更大。
人家軍政部那邊天天都頭疼著該如何安排各部的軍官缺口呢。
如果不是有經驗,能力還不錯的軍官實在確認,上頭也不會直接把還只是少校的高正給調到第二十四步兵團,并且連團長給不派去,直接讓他盯著副團長的名頭干團長的活,并且打算稍微讓高正積累個把月的資歷后,就直接給他來個原地提拔為團長了。
這都是因為缺人。
但是面對高正和張馬林的糾纏,同時第六師的編練工作的確也不能再拖了,軍政部的人這才挑挑揀揀,東拼西湊給第六師湊了百來個軍官。
其中有十來個被分配到了第二十四步兵團,這十來個新分配過來的軍官里,有個面孔稚嫩的年輕少校引起高正的主意。
這一看簡介,好家伙,這個叫王永年,只有十八歲的年輕少校履歷嚇人的很。
此子童生出身,董文識字,洛陽人士,家鄉招災后被流賊挾裹,一路跑到南陽府一帶,隨后流賊被官兵擊潰后,他逃亡途中直接加入了保鄉軍。
一開始在吏務部里任職,但是沒多久就被派往軍政部工作。
這種調文官去軍方機構里任職的例子,在保鄉軍早中期很常見,畢竟那個時候保鄉軍的盤子小,人也少,文武之分其實還不算太明顯,那個時期羅志學把大量行政機構里的人員調往軍方四大部里任職。
軍械部部長胡洪卓少將,后勤部部長于修杰,軍政部部長魏開福少將他們三個人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
他們這三個人,沒一個是軍人出身……
早期他們在保鄉軍里說是干營務后勤之類的工作,但實際上就是文職人員,但是后來還不是一樣被羅志學委任為三大部部長。
如今大楚帝國的五個軍事機構部長里,只有參謀部部長徐志賢,海軍部部長呂興業準將是軍人出身,其他三個都是文職出身,連戰場都沒上過的那種……
而和他們有類似經歷的人還大把的,要不然保鄉軍里為什么會有一大票童生、秀才出身的軍官啊。
人家當初投賊的時候,絕大部分人可不會第一時間選擇去拿起刀槍打仗,大部分人還是傾向于文職。
畢竟他們當初投賊,絕大部分還是為了混口飯吃,不是來拼命的。
只是后來被羅志學調到了軍事機構里先當文職軍官,再學習軍事理論,然后慢慢的就變成帶兵將領了……
換在他們投賊之前,估計做夢都不會想到直接有朝一日會指揮數千甚至上萬大軍作戰啊。
王永年的由文轉武,也是差不多一個過程,先到軍政部任職擔任某科副科長。
然后軍官學堂招收第一批正式班學生的時候,他就因為優秀的文化水平入選了第一批正式班……
入讀正式班后,也不知道此人本來就是學霸,又或者是有著優秀的軍事天賦。
學習過程里,各課程成績一直穩居第一,并且校內和正式班同學乃至進修班以及速成班同學的校內沙盤推演對戰賽里連續拿了三次第一名。
而在他在校學習軍事理論期間里,陸軍軍官學校一共也就舉辦了三次全校范圍內的沙盤推演對戰賽,三次他都拿了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