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認為既然要學楚賊,那么要要學徹底。
不能光是學一個槍炮,還要學他們的內在構成。
楚賊的主力部隊,都是新招募的士兵,軍官們也都是自行培養的,至于那些投誠等舊軍出身的將領,可都在守備軍里呢……
楊嗣昌自然也學著這么干,所以從將領到士兵都是從頭搞起。
當然了,一些中低級軍官他還是不可避免的招攬了一些他認為不錯的衛所軍出身的人才。
在武陵老家編練的這支新標軍,被他秘而不宣,平日對外宣揚的都是長沙的那支半吊子新標軍。
為的就是在關鍵時刻給楚賊來一次狠的。
而大楚帝國的主要對外軍事情報機構,也就是參謀部軍情司在楚南的軍事情報搜集,要更加關注臨湘、長沙等重要地區,次要則是關注前線各地的城池明軍。
對明軍后方腹地,也沒啥特殊的武陵地區關注還真不多,因為那地方本來沒啥明軍,而且又不是什么戰略要地,軍情司自然不可能在這個方向投入太多力量。
再加上楊嗣昌他們為了隱瞞,都是把編練新標軍的地方放在鄉下偏僻地方,軍情司的探子們頂多也就關注武陵城內的情況,下鄉甚至進山還是比較少的。
另外一家對外情報機構,也就是商貿部調查司,這個機構雖然也是情報機構,但是平日業務一般都集中在明廷官方動向,民間輿論甚至商業情報的搜集上,一般不會特地去涉及軍事情報業務。
如此也就導致了大楚帝國針對楊嗣昌麾下新標軍的情報偵查上出現了漏洞。
如果不是這一次翰林院內務科抓住了楊嗣昌派過來的探子,并順藤摸瓜抓住了一個楊嗣昌麾下比較重要,了解了較多內情的幕僚,恐怕現在都還會被蒙在鼓里。
這被蒙在鼓里也不奇怪,這年頭信息傳遞很緩慢的,人員流動也是非常少的。
尤其是一些小地方里,如果有陌生面孔出現的話很容易就會引起當地人的注意,如果這個陌生人還去打探一些比較敏感的軍事情報,那么很容易就會被當地的官府給察覺到的。
大楚帝國對外的情報搜集,更多的還是依靠收買拉攏當地人為主,至于武昌派過去的探子,一般都是坐鎮主持當地情報站事務的,而具體情報搜集往往是依靠各種手段收買,拉攏,招募的當地人為主。
這種情報搜集模式,有好有壞,有時候大楚帝國的情報機構能夠輕易的獲知楊嗣昌的近期活動情況,連見了誰,談了什么話都知道。
但是直到如今連楊嗣昌手底下有多少兵力都不知道……
不過既然現在知道了,那么羅志學又聽聞今天參謀部正在搞沙盤推演后,干脆就過來一趟,然后把這個消息告訴徐志賢,并變更演習條件。
根據這個變化,沙盤推演很快就有了變化。
負責進攻一方的楚軍拿下臨湘后,直奔岳州巴陵而去。
扮演臨湘守軍將領的陳永福和扮演支援兵力的將領賀人龍匯合后,也迅速南撤,并且又把岳州巴陵城的守軍也一起帶走了,最終一萬五千多人的明軍退往長沙,和長沙原有的萬余衛所兵以及三千新標軍匯合在一起。
進攻方楚軍兵不血刃拿下岳州巴陵后,轉道南下長沙,然后順利兵臨長沙場,并對長沙展開猛攻。
但是這個時候,新冒出來的五千新標軍從常德府武陵地區殺了出來,他們沒有往長沙而去,反而是殺向了湘陰一帶,進攻方留守在湘陰一帶的一個團的守備軍根本不是對手。
導致湘陰被明軍攻占,進而切斷了長沙城外楚軍和后方巴陵一帶的聯系,同時也切斷了長沙城下楚軍的糧草彈藥補給。
后續楚軍為了避免陷入糧草彈藥不及,前后被夾擊的局面,選擇了主動從長沙退軍,回頭去圍剿這五千新標軍,結果這五千新標軍又轉掉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