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是靠近秦淮河一帶的地方變化也不是很大。
但是還是讓人感覺變化非常大。
首先是干凈整潔,街道上不敢說一塵不染,但是也看不見什么雜物垃圾,街道兩側的商鋪,也沒有和以往那樣直接占據大半個街面進行經營,而是一個個都規規矩矩的在店鋪內經營,沒敢占用街道。
至于常見的乞丐流氓之類,更是一個都沒見著。
從入城到現在,他就沒見過哪怕一個乞丐。
而這對于偌大的金陵城來說很不正常。
街面上,是不是有穿著黑色制服打扮的巡警在進行巡邏,孫啟年知道,這些黑色制服的巡警,歸屬各地巡警局統轄,這些巡警們和明朝時期的衙役捕快差不多。
孫啟年,既然報考了大楚帝國的科舉,自然會詳細去打聽了解大楚帝國諸多方方面面的消息。
早期的時候,主要是關注一些大方向的東西,比如說楚軍的實力,和明軍幾次大規模戰役里的情況,和明軍新標軍的對比等等,甚至了解一些楚軍的槍炮數量多寡,軍費開銷等等亂七八糟的消息。
早期了解這些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判斷楚軍到底能不能拿下整個江南,乃至整個南方,并在后續里抗住明軍的反撲。
換句話說,就是想要確認大楚帝國到底能夠在江南待多久。
如果只是曇花一現,不用幾年就被明軍反攻回來,他們腦子秀逗了才會來參加楚朝的科舉。
而他們最后的結論就是:明軍是打不回來了……別說反攻江南了,現在江北的明軍都自身難保,恐怕以后楚軍揮軍北上的時候,就是明廷徹底滅亡之時。
得出了這種結論后,他們才會報考大楚帝國的科舉。
而報考之后,他們又開始集中了解大楚帝國其他一些東西,比如說科舉制度,政治體系之類的。
畢竟參加科舉了,以后是要在大楚帝國里當官的,這官制好歹好了解一二啊。
大楚帝國的官制,太過深入的東西外人自然是不清楚的,但是一些公開的東西流傳的還是很廣泛。
怎么說呢,人家大楚帝國的衙門就正兒八經擺在那里呢,也沒想著遮遮掩掩,有心人稍微多打聽,基本也就能夠把大楚帝國的基本官制給了解了。
孫啟年也不例外,還在蘇州的時候就已經是深入了解過大楚帝國的官制,知道的不算少了。
在客棧里稍微安頓下來后,孫啟年沒有在客棧里埋頭苦讀,而是叫了一輛雙輪馬車出門去了,他要拜訪一個遠方堂叔。
孫啟年有個遠方的堂叔目前就在金陵城里,而且還是楚朝里的中層官員。
說起來,最后真正讓孫啟年下定決心報考大楚的科舉,除了對大楚帝國本身的看好外,還因為他這個遠方堂叔就在大楚帝國里當官。
孫啟年的這個遠方堂叔,名為孫友生,和孫啟年一家子其實關系已經比較遠了,不過昔日還有著人情來往。
孫友生也是傳統讀書人出身,還是個秀才,不過多年參加鄉試沒中,最后為了生計給時任明廷黃州府知府當幕僚。
楚軍殺到之際,黃州府知府逃亡不知所終,而當時很多中低級官員,尤其是各級衙門里的一些文書衙役等不入品的人員很干脆的轉身就投了大楚帝國。
孫友生也是一咬牙就投了賊!
因為他有秀才功名,加上又長期給前黃州府知府當幕僚,熟悉黃州府們的事務,為此還頗得楚賊那邊的看重。
一開始只是在知府衙門里繼續任職,當了個正七品的科長。
不過大楚帝國以為持續擴張,對于文官的數量要求非常大,只要是能力不拉跨,不犯錯,那么想要獲得晉升還是比較容易的、
大概半年后,大概也就是去年年初的時候,大楚帝國占領楚南,從楚北抽調了一大批官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