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了!
谷祘
好在大楚帝國東進后,獲得了江南地區本地的大量糧食,同時江南地區的水網很不錯,哪怕是難以利用長江下游的揚子江流域,但是依舊能夠通過其他水網,尤其江南運河一路連通眾多江南城池,而江南運河又能通過浙東運河,繼續向東延伸,一路連接到寧波。
如果再把和運河相連的大大小小眾多溪流,湖泊也算上去的話,那么基本上能夠覆蓋大半個江南。
通過船運,大楚帝國不僅僅能夠把彈藥、兵力便捷的調動到江南各地乃至到浙江地區,同樣也能夠利用江南水網,把江南地區的眾多錢糧匯集起來。
而這也是大楚帝國為什么要在吳淞,要在江陰,要在鎮江建設大規模炮臺的緣故。
吳淞炮臺,是為了避免明廷水師殺入黃浦江,進一步破壞江南水網交通網絡。
江陰炮臺和鎮江炮臺,它們都能扼守長江,進而把明廷水師堵在外頭,不讓明廷水師能繼續肆無忌憚的闖入鎮江區域,繼而破壞大楚帝國的長江-江南運河這一條生命交通線。
對于明廷而言,鎮江是漕運上的重要關節點,因為漕糧通過江南運河的匯集到鎮江后,再通過長江抵達北岸的揚州,進入京杭運河杭州段。
同樣的,對于占據了江南,并開始深入浙江的大楚帝國而言,鎮江同樣而言是交通要道,戰略節點。
大量物資,尤其是武器彈藥都會通過長江河運抵達鎮江,然后再從這里通過江南運河,分發到江南各地乃至浙江。
同樣的,大量錢糧也會通過江南水網-江南運河進行匯集到鎮江,再通過長江運回金陵城或者其他地方。
鎮江,對于如今的大楚帝國而言,就是一個不容有失的戰略重地。
為此,大楚帝國才在鎮江構筑了一個炮臺,并部署了數千人的兵力在這里。
如果純粹是為了江防的話,其實在江陰那邊還更加適合,之所以還在浙江構筑炮臺,那是因為鎮江對面的揚州還在明軍控制下,揚州那邊的明軍也還是有水師的。
這要是不弄個炮臺,人家明軍水師三天過來就過來晃悠一圈,這鎮江水運也就別要了。
上述的四個江防炮臺,哪怕是對于大楚帝國而言都算是大工程了,這倒不是說基礎設施比較難搞,即便是計劃中的包括江防炮臺、要地防御、海軍基地,三位于一體的江陰要塞。
其土木工程縱然龐大,但是實際成本也不會太高,甚至加把勁的話,估計年把時間也就差不多可以搞出來了。
但是真正的難題不在這里,而在于上頭的火炮。
通常來說,擁有這些江防炮臺里的火炮,自然是清一色的長管重炮的。
九斤火炮都嫌小,最好是十四斤乃至十八斤,二十四斤等重型加農炮。
但是,這些重型加農炮的產量卻是有限啊!
說實話,在東進戰役之前,甚至在拿下金陵城之前,大楚帝國的軍方也好,工業部也好,都是沒有太多的考慮到大口徑長管加農炮的研發和生產工作。
因為漢天兵工廠,襄陽兵工廠的火炮總產能是有限的,當時的工業部下屬各兵工廠,連海軍所用的九斤艦炮以及十四斤艦炮都造的很少,絕大部分的產能都是用以生產兩斤半、五斤、九斤野戰炮的。
東進戰役發動之前,整個大楚帝國里所生產出來的十四斤重炮,也就四門!
并且這四門十四斤艦炮,本來是作為海軍預定的大型戰艦所使用的,但是后來大型戰艦沒影,加上東進戰役里陸軍攻堅的需求,因此這四門十四斤艦炮被安裝上了野戰炮架,被陸軍當場了攻城重炮使用。
后來又被拉倒了閱江樓炮臺上充當江防重炮使用。
等到拿下金陵城后,面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