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下頭的官員們增加試射火炮的種類和數量,羅志學并沒有表示反對。
盡管他很清楚,他們這樣做純粹是為了吸引自己的注意力,進而獲得自己的夸獎,最終還是為了升官發財。
但是這體現了一個非常好的現象。
那就是工業部以及軍方軍械部的官員們,不管是武將還是文官,他們都非常重視軍事技術, 并且希望通過軍事技術來獲得升官發財。
總比一天到晚琢磨著寫好八股文詩詞之類的來博取升官發財好的多。
這同樣也證明了,羅志學通過持續的重視,并提拔在技術領域有所成就的官員,已經初步讓大楚帝國的文武官場上出現了一種重視技術的發展的風潮。
這是好事!
甚至是羅志學之前苦苦所追求的。
一個帝國的強大,除了文化經濟這些軟實力外,還需要軍事硬實力的。
而軍事實力怎么來的?除了人這個因素以及錢糧等因素外, 還有一重要因素就是武器裝備了。
雖然說戰爭靠的還是人,但是人也需要工具的啊。
你拿著刀劍長矛,再勇敢也打不過拿著機槍火炮的敵人啊。
戰爭嘛,說來說去其實就是在減少自身傷亡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殺傷更多的敵人,自己死的少,敵人死的多,那么你自然而然就贏了。
而武器裝備,就是士兵用來保護自己,殺傷敵人的工具。
再加上大楚帝國崛起的時間過于短暫,士兵以及軍官們的綜合素質其實還是比較有限的,根本沒有多少打了多年戰爭,戰爭經驗極為豐富,見慣生死的大批士兵以及中低級軍官。
而中高級將領們的軍事素養其實也很有限,至少到目前為止,羅志學都還沒有發現自己手底下有誰是體現出來了名將風采的。
僅有幾個軍事素養比較出色,能夠打出各種奇襲,奔襲,腦子比較靈活的高級將領, 清一色都還是明軍投誠將領, 比如賀人龍、陳永福等幾個人。
至于楚軍自行培養的嫡系高級將領, 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庸才,哪怕是中規中矩帶兵打仗其實都比較勉強。
要知道大楚帝國的參謀制度,最開始可就是為了解決高級將領們戰術能力,統籌能力比較差,這才安排了一批參謀過去查缺補漏。
大楚帝國的參謀制度,說起來也不復雜,甚至可以說是簡單。
那就是一個人的能力有限,難以兼顧到方方面面,那么就用多人甚至幾十個人組成的參謀團隊,參謀團隊里分別安排不同的人負責不同的事務。
具體作戰,尤其是大規模戰役的時候,也不是說高級將領們腦袋一拍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而是會提前制定復雜甚至稱得上是繁瑣的各種作戰計劃,并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出不同的備用方案。
就和之前的東進戰役一樣,參謀部制定的戰略方案就有十幾個之多,以應對不同的情況。
而每一種大方案下面,又有好幾十種不同的細節方案。
比如攻打九江城的時候, 如果久攻不下該如何,順利拿下又如何, 提前拿下又如何,傷亡過大又如何等等……參謀部那邊的龐大參謀團隊,在戰前幾乎把每一個所能想到的可能性都列了出來,然后根據這些可能性制定相應的應對方案。
東進戰役之前,參謀部準備的十幾個大方案數百個小方案,其文件資料足以堆滿一整個房間。
而這些戰術方案,最終用到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而已。
但是你不能說這是做了無用功,因為龐大的方案備選,就意味著不管出現什么情況,都能有相應的方案,不至于讓前線大軍混亂。
畢竟東進戰役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