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帝國承順四年,明崇禎十一年。
二月十三日,經過長途奔襲后,楚軍第十師之第三十九步兵團終于是殺到了桃源縣。
此時桃源縣里的千余守軍早已經是驚慌失措,要知道當地的守軍可不是什么明軍里的主力軍,別說什么新標軍了,就算是衛所戰兵都沒幾個,這一千多人里大部分都是當地官府征召的民夫青壯以及衙役等人。
而當地官員也是知道自己手底下的守軍實力差勁無比,根本不可能擋得住楚軍的進攻。
有知道奔襲殺到桃源縣外的楚軍別看只有一個加強團,但實際兵力超過四千人左右呢。
而且這也只是北上楚軍的一部分而已,實際上還有一個第十騎兵團在外圍游走,防備明軍援軍,尤其是明軍騎兵的襲擊呢。
因此抵達桃源城下的主要還是以步兵和炮兵、輜重等部隊為主,兵力約四千人。
之所以就一個加強團,其兵力就超過了四千人,主要是因為這個第三十九步兵團嫡屬于第十師,而第十師乃是楚軍里最早,也是最標準的一直
因為這支楚軍是采用燧發槍,新式編制的第十師。
楚軍里使用燧發槍的新式部隊,其編制和舊式部隊是不一樣的,并沒有旅這個編制,而是師直轄三個步兵團、一個輜重團、一個炮兵團、一個騎兵團以及一個工兵營、輕步兵營等其他師屬部隊。
之所以沒有繼續采用旅這個編制,就是因為新式編制里的團級編制太大。
新式編制里一個步兵團的人數就達到了三千多人,下設三個步兵營以及一個炮兵營等團屬部隊,下屬的步兵營,每一個步兵營達到了九百多人。
每個步兵營下設六個哨,其中五個為火槍哨,下設一百二十個火槍手,一個擲彈兵哨,下設一百四十個擲彈兵。
因為步兵營的擴大,導致了團級編制的擴大,最終為了避免師級部隊達到兩萬多人的龐大編制,最終選擇了采用師直轄團的方式,具體戰斗的時候,往往以一個步兵團為核心,加強若干輔助兵力形成加強團的模式進行戰斗。
也就是說,新式部隊里的楚軍,其戰略單位是師,而戰術單位是團。
這種編制下的第十師下屬的第三十九團,在加強了野戰炮兵,輜重兵,工程兵,師屬騎兵等輔助部隊后,該加強團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四千多人。
大體上和以往的混成旅兵力相當了。
四千楚軍正規軍主力殺到桃源縣,光是看著就足以讓城頭上的桃源縣官員心驚膽顫了。
緊接著,他們做出了非常從心的現實選擇。
直接打開了城門迎接大楚王師入城……
抵抗?
開什么華夷玩笑,就那千把東拼西湊,連火門槍都沒兩門,盔甲都沒兩具的守軍能擋住城外來勢洶洶的楚軍?
他們自己都不相信!
為了保全城內千余將士,大幾千百姓以及城內士紳官員的身家性命,他們果斷的選擇了在楚軍正式發動進攻之前就打開城門投降了。
既然桃源縣里的守軍以及官員都投降了,率領第三十九步兵團以及第十騎兵團、第十炮兵團下屬第一炮兵營等部隊北上作戰的第十師副師長孟駿力準將也沒過于為難這些投降之人。
甚至都沒有和以往那樣,入城后就支持稅務官員搞什么全城肅清。
主要是他們這一次是來玩穿插包圍作戰的,可不是為了攻占桃源縣后搜刮錢糧來的,以至于連稅務部的官員們都沒跟著來。
所以他率軍入城后,只是接管了當地官府的官倉,然后又象征性的收下了當地士紳們主動捐獻的各類錢糧物資,并沒有搞抄沒之類的行動。
這都是為了避免當地發動動亂,引起士紳地主們的武裝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