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帶了好幾百門火炮過來,他是一點都不驚訝。
甚至也沒有多少的畏懼!
為了這一戰,他洪承疇或者說明廷可是下了血本的,把最后的家底都給掏出來了。
新型的兩斤半,五斤,九斤等滅賊炮足足有五十多門,此外還有改裝了新式雙輪炮架的舊式紅夷大炮也有二十幾門。
足足七十多門的各種長管火炮,可以說是洪承疇的最大底氣!
為了這些火炮,他幾乎把薊遼以及宣大各地的火炮都是搜刮了一大堆,甚至連幽州城頭上的好幾門紅夷大炮,都是被他索要了過來。
除了這些長管火炮外,還有大幾百門各種亂七八糟的小型短管火炮,什么佛郎機啊,將軍炮啊,虎蹲炮啊,攻戎炮啊,但凡是能拉上來的都給拉上來了。
洪承疇所部在天津匯集的火炮之多,在明王朝的戰爭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不管是之前和東擄乾架,還是之前和楚軍干架,明軍都沒有匯集過這么多的長管火炮。
這還是第一次,大概率也是最后的一次。
除了火炮外,洪承疇麾下還有精銳騎兵六千余,同時還臨時拼湊了三千多會騎馬的半吊子騎兵,勉勉強強可以說是一萬騎兵。
這一萬騎兵里,戰斗力最強悍的乃是祖大壽麾下的關寧鐵騎下屬騎兵四千余,其中包括吳襄所部千騎。
關寧鐵騎,這個稱呼并不是某個固定編制的軍,也不是什么類似江北新標軍一樣的番號稱呼,更類似是一個泛指稱呼,就和以往的遼東鐵騎一樣,普遍指遼東地區作戰的邊軍。
如今祖大壽為首的關寧鐵騎除了騎兵外,還有步兵和炮兵呢,總兵力超過十萬呢。
可不是說十萬關寧鐵騎都是騎兵……就算是其中的騎兵,也不都是披甲的精銳騎兵,披甲精銳騎兵在關寧鐵騎里,也是屬于極少數的一部分精銳。
而此時祖大壽為首的這四千騎兵,就是屬于這種小部分的披甲精銳騎兵。
他們也是目前在天津衛城內外八萬多明軍里,戰斗力最強悍的一支明軍!
而有了這支騎兵相助,洪承疇自問,在火炮上雖然有劣勢但是也不至于沒有反抗之力,只要炮兵能支撐并掩護步兵維持陣型,那么這一仗就有的打。
只要己方的騎兵能夠先擊敗楚賊騎兵,進而占據戰場上的主動權,那么接下來的戰斗就簡單多了。
打得好的話,不但可以阻擋楚賊北上,說不準還能重創楚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