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拋之腦后,和工兵們一樣揮舞著鐵鏟和鋤頭,和以往的眾多攻堅戰里一樣開始挖壕溝了!
人家明軍躲在堡壘、壕溝里不出來,你總不能自己傻乎乎的派步兵列隊上前,然后單方面挨對面的火炮不是。
盡管這樣打,其實也能一口氣沖過去,畢竟火炮的射速很有限,但是楚軍卻是不愿意承受這樣的傷亡。
所以楚軍采用了相對來說比較耗時,彈藥消耗也比較多,但是傷亡更小,同時也更加穩妥的挖掘戰壕推進。
于是乎,在天津城外就出現了這么一幕!
大批明軍依托各種堡壘,壕溝,胸墻進行頑抗,并動用火炮進行持續的火炮反擊。
楚軍則是一邊進行密集炮擊,一邊挖壕溝不斷的推進。
偶爾穿插著一些楚軍的突擊或者是明軍的反擊。
但是這種突擊和反擊,也和線列戰術扯不上關系,畢竟雙方的大量火炮所發射的炮彈,就在頭頂上飛來飛去,并且突擊和反擊的距離往往也是在百米以內甚至更進的距離。
這樣小的空間里,沒有讓你慢吞吞列隊的時間。
等你列完隊,估計也被對方的炮擊殺傷的差不多了。
所以雙方的將領都很默契的,直接下令前線的步兵沖上去,然后發起肉搏戰。
天津城外的戰斗模式,說實話起來非常的沉悶,沒有聲勢浩大數千人甚至上萬人的大規模沖鋒,也沒有數百門火炮齊齊對著一個目標進行急速射。
相反,戰斗往往是多門或最多是十幾門火炮,持續對一個目標進行炮擊。
步兵之間的戰斗,往往也局限于在數百人之間。
楚軍都不得不臨時組織了更多的突擊隊,并且讓缺乏重甲冷兵器兵種的第一師和第十一師暫時負責反擊為主。
而突擊作戰,主要是由第二軍的第八師以及第二十師承擔。
不得不說,舊式編制的這些部隊在這種攻堅戰里,尤其是短兵相接比較多的突擊戰里,還是有比較大的優勢的。
他們的大批身披重甲的長矛手,刀盾手在這種戰斗力比較好用。
——
這種沉悶的戰斗一直持續了三天之久!
然而這三天時間里,洪承疇等明軍高級將領卻是度日如年!
別看戰斗很沉悶,并且比較零散,似乎沒有聲勢浩大的大規模會戰的場面。
但是死傷卻是一點都不小,并且明軍固守的各種堡壘和壕溝持續失守。
畢竟楚軍的幾百門火炮可不是用來看的,哪怕是分散到整個戰場上,但是火力密度依舊非常高。
更不用說隨著交通戰壕的不斷推進,楚軍里的大量臼炮也是陸續前置,這些借助交通戰壕前置,并隱蔽在前線壕溝里的臼炮往往會擊中多門,然后對著明軍集結的某段壕溝實施突然性的炮擊。
這種炮擊看似零星,規模也不大,往往可能也就只有幾枚炮彈落地并爆炸!
但是殺傷力度卻是一點也不小,一旦有臼炮的炮彈命中,往往就會造成少則幾個多則十幾個明軍士兵的傷亡。
這里十幾個,那里幾十個……
漫長的戰線里類似的情況非常普遍,這樣也就導致了一天下來,光是死傷在楚軍前線臼炮手中的明軍士兵,就足足有好幾百人。
再加上野戰炮和重炮造成的殺傷!
楚軍的各炮兵部隊,在持續的炮擊中,在頭三天里至少殺傷了三四千的明軍。
同時在楚軍的步兵突擊之中又死傷千余人。
三天下來,洪承疇就發現自己手底下少了五千人以上!
這個結果讓洪承疇感到難以置信。
明明也沒怎么打啊的,對面的楚賊連正兒八經的大規模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