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撫遼西各將領的條件,大楚方面自認為已經誠意不錯了,不說祖大壽有少將軍銜加伯爵爵位。
就算是吳三桂,看在他老爹已經投楚,還寫書信勸吳三桂投誠的份上,再加上吳三桂已經實際掌控了吳襄留在關寧一帶萬余兵力,楚軍在招降書信里,對吳三桂也算是比較優待,承諾給予陸軍準將軍銜,男爵爵位。
楚軍對遼西各將領的待遇,其實已經不算差了,要知道當初鄭芝龍投誠的時候,所獲也不是是海軍少將銜、鎮海伯而已。
至于幽州城里的那一票權貴們,大楚帝國可是連投降的資格都沒有給他們……
可惜,大楚帝國方面自認為給出的誠意已經算不錯,然而在祖大壽、吳三桂等一票將領們看來依舊誠意太差。
人家覺得,就算不封王,好歹你給個世襲國公吧……
給個遼西伯也就算了,還是個減等承襲的垃圾爵位,這種垃圾爵位要之何用。
而且最關鍵的是大楚帝國的招降書信里,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可以讓祖大壽繼續保留并率領原有的軍隊鎮守遼西。
用腳趾頭想都知道,投過去后祖大壽估計就只能掛個虛職混吃等死了,偌大的遼西各軍,大概率也是和其他各部投誠楚軍的明軍一樣,除了騎兵和炮兵等少數技術性兵種外,其他士兵都會被裁汰繼。
不管怎么樣,后續遼西各軍都將會成為歷史,而不是說祖大壽他們能夠依仗的籌碼。
這不是祖大壽想要的,也不是吳三桂他們這些遼西將領想要的。
祖大壽是一個標準的軍閥,吳三桂他們同樣也是一個標準的小軍閥,你想要讓他乖乖放下手中的軍隊,然后把生死交給別人掌控這是不可能的。
明廷不行,東擄不行,楚賊也同樣不行!
至少,在徹底擊敗他之前是不可能的!
祖大壽他們不接受招撫,同時楚軍方面一路奔襲到山海關前也比較疲困,更重要的大批重炮和彈藥還在后頭,直接強攻山海關的話力有不逮。
同時北上的楚軍其他兵力,還分散到了宣府、薊州各地去招降并接管長城各處防線,也不太可能給朱興發陸軍中將太多的支援。
于是乎,朱興發干脆也就不強攻了,就在山海關外頭修筑野戰防御工事,然后大大方方的駐扎在山海關外,開始了和山海關內遼西各軍大眼瞪小眼的日子。
朱興發中將,在等待后方的重炮以及大批炮彈,也是等待第二軍以及第十師等兵力穩住宣大、薊鎮等地的局勢。
不過楚軍這邊雖然沒有強攻山海關,而東擄那邊卻是已經忍不住想要出兵入關了。
錦州城外,東擄擄首皇太極親自率領大軍十余萬抵達此地,不過并沒有第一時間攻打錦州城,而是派人入城試圖再一次勸降祖大壽。
祖大壽是之前得知東擄大軍襲來,進而緊急從山海關趕回錦州主持大局的,面對東擄的再一次勸降,祖大壽也好,他手底下的各將領也好,一個個都是猶豫不定。
東擄的勸降條件自然是比楚賊好百倍千倍,祖大壽一旦投過去,對面的皇太極直接就封他為遼西王。
而且最重要的是,皇太極還準許他繼續統帥遼西各軍,并邀請他隨同東擄軍一起,入關為明廷崇禎報仇雪恨。
說是為崇禎報仇雪恨,但說白了就是入關爭奪天下。
這一次楚賊北伐,讓東擄方面看到了入關的機會。
在東擄等一票人看來,北伐的楚賊不過數萬人而已,山海關外更是不過三四萬人,己方大軍十余萬再加上祖大壽所部大約六萬人。
雙方合兵至少二十萬!
到時候打三四萬楚賊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哪怕楚賊槍炮犀利耗也能耗死他們啊!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