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樣的士兵,是個指揮官都喜歡用,并且開始讓他們承擔更多的作戰(zhàn)任務,比如身披重甲變身重甲步兵……比如身強體壯的擲彈兵,直接徒步拉著一門兩斤半野戰(zhàn)炮靠近前線,變身步炮兵……
于是乎,久而久之,楚軍里的擲彈兵其實已經不是擲彈兵了,而是演變?yōu)榱艘恢ЬJ步兵部隊。
第三營里的這支擲彈兵,也是第三營里僅有的一直配屬部分全身重甲,標準半身甲,四米五長矛的部隊,必要時候可以直接變身重甲步兵!
而其他五個燧發(fā)槍哨的火槍手,配屬的都是清一色的火槍手專用的輕型半身甲。
這種盔甲比較輕便,主要是防弓箭以及冷兵器為主,對于火器的防御效果只能說比沒有強……
但是在山地里作戰(zhàn),并且面對的還是缺乏火器,依舊大量使用弓箭的西明軍或各種土司兵力而言,這種輕型半身甲卻是非常適合的。
實際上最近幾年里,整個東方戰(zhàn)場上的所有盔甲對火器的防護能力都不咋地!
不能說是盔甲不行,而是現在東方戰(zhàn)場上火器的穿甲能力太強!
而這都是因為楚軍率先裝備了元年式火繩槍,進而導致了東方戰(zhàn)場上,各種大口徑短管火繩槍橫行,明軍仿制了元年式火繩槍,搞出來了滅賊銃。
東擄人也放棄了鳥銃,搞出來了所謂的神武滅賊銃……鬼知道他們?yōu)樯兑跍缳\銃前加個神武二字。不管是楚軍自己裝備的二年式燧發(fā)槍、元年式火繩槍,又或者是明軍仿制的元年式火繩槍,東擄的神武滅賊銃,他們都屬于大口徑短管火槍,明軍和東擄人的火槍的口徑雖然因為手工生產的方式嗎,很難確保口徑統(tǒng)一,但基本上也是在十八毫米上下浮動。
這種大口徑短管火槍特點就是威力大。
缺點也比較明顯,精度比較差,在一百五十米外開火,子彈會飛到那里去,連開槍的士兵自己都不知道……
不過本來就是滑膛槍,精度這東西本來就很隨緣,作戰(zhàn)的時候靠的是彈幕殺傷,而不是精準命中。
所以精度差的缺點,在它的威力大的優(yōu)點面前不值一提。
早期楚軍自己做過測試,用手工打造的鋼板作為靶標,那可是試一次一個洞,試一次一個洞,等到后來干脆就不測了。
因為等到后來測試鋼板的厚度都已經增加到了六毫米,這么厚的鋼板做成盔甲太重了。
而且這個六毫米,可不是指鐵甲,也不是那些垃圾鋼板,而是資深工匠手工打造出來的鋼板,在這年頭沒辦法用機器量產的那種,可一樣頂不住。
如果是換成楚軍或明軍里批量裝備的那些鐵甲,那就更不用說了,堆到十毫米厚的鐵甲都沒啥卵用。
然后你別以為東方盔甲不中用,西式的板甲就能頂住了,目前西方的板甲普遍還是低碳鋼,也稱之為軟鋼,全身甲厚度往往在兩毫米到三毫米之間,哪怕是對上早期的火繩槍也照樣頂不住,更別提那些十八毫米以上的大口徑火槍了。
所以現在西方有了一些三分之三甲,在限制重量的情況下,以縮小防護面積的方式來增加厚度,只是這種盔甲依舊不怎么好用,因為還是擋不住大口徑的火槍。
按照目前的這種趨勢,盔甲會朝著減少防護面積,增加盔甲厚度發(fā)展。
未來火槍手甚至會取消了盔甲裝備,只剩下有肉搏需求的騎兵還裝備胸甲。
因此在當代東方戰(zhàn)場里,拋開一些特殊例子,在楚軍和明軍的十八毫米口徑的短管火槍面前,也就別談什么盔甲的防護能力,那都是沒啥卵用的。
但是楚軍依舊大批裝備盔甲,一線兵員甚至都是百分百披甲率!
這是為啥?
因為對面的西明軍也好,東擄人也好,又或者是西部蒙古,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