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里的移民,除了商人、少量要錢不要命的亡命之徒冒險者,流放過去的罪犯,就是官方組織的移民了。
南洋地區如此,黑水省北部(黑龍江以北等地區),漠北省大部分地區等等都是如此,普通民眾基本不愿意去,只能靠官方移民填充當地的人口數量。
不過考慮到移民成本,包括流放罪犯的成本問題,官方移民也不算多。
如此情況下,在本土的大部分邊陲地區里,大楚帝國其實是采用軍事屯墾的方式來增加當地的實際控制力的。
這一套軍事屯墾體系,最開始在東北地區開始施行,當時在擊敗了東擄,初步統一東北地區后,大楚帝國陸軍把當地駐防的大量兵力用于就地屯墾。
一開始屯墾區域只局限在東北平原,后來又在黑龍江沿岸,包括其支流松花江,嫩江等地進行筑城、軍事屯墾。
通過大規模的軍事化屯墾,大楚帝國在短短幾年里就在東北地區徹底站穩了腳跟。
這種站穩腳跟并不是指單純的軍事存在,而是指當地已經能夠出產足夠的錢糧來維持當地的軍隊消耗。
也就是說,后續大楚帝國已經不需要從關內調運糧食前往東北地區,以供應給當地駐軍。
甚至還有富余,供應其他地方的駐軍。
而當駐軍自行解決口糧問題后,那么東北地區的民間口糧壓力就小多了,這民間的糧食也就有了富余,而有了富余的糧食后也就能夠作為更多移民的口糧了。
軍事化屯墾,對于目前的大楚帝國而言有極大的好處,不僅僅是能夠讓軍隊自行解決一部分口糧,減少軍費支出;還能能夠減輕對地方糧食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大楚帝國陸軍在邊陲,交通不便的地方依舊保持駐軍兵力,保家衛國!
軍事屯墾在東北地區獲得成功之后,陸軍在各地進行了廣泛的推廣,尤其是其他邊陲之地更是重點。
西域地區,就是第二個進行大規模軍事屯墾的地區!
最開始是嘉峪關地區包括后方的河西走廊!
當時為了能夠在嘉峪關地區囤積數萬兵力,維持西征的糧草需求,陸軍方面花費了巨大的力氣在河西地區,尤其是嘉峪關所在的綠洲地區進行軍事屯墾。
第一次西征后,大楚帝國攻占了瓜州,哈密等地綠洲,又在這些地方進行了軍事屯墾。
第二次西征后,也就是現在,大楚帝國陸軍很自然的又在吐魯番以及周邊綠洲地區、伊寧河谷地區還有其他的一些綠洲地區里進行軍事化屯墾。
這伊寧河谷地區,就是軍事屯墾的重點區域,大楚帝國陸軍方面,一方面是為了維持對準格爾以及哈薩克人的威脅,保護吐魯番省后方腹地的安全,直接在這里部署了五萬多兵力。
包括一個騎兵軍,一個戰備甲等師,一個常備乙等師,總兵力五萬人多點。
這些兵力平時不打仗的時候,步兵和炮兵、輜重兵什么的放下火槍,刀劍,拿起鋤頭開荒種地!
騎兵們則是回歸他們的牧民子弟的身份,開始放牧……
這五萬多兵力的軍事屯墾,初步開發了大片的土地以及放牧,爭取能夠就地解決五萬多人以及十幾萬馬匹的口糧問題……
說實話,這很難,短時間內也沒辦法解決,還是得依靠后方哈密、吐魯番等地的補給供應。
同時還需要依賴伊寧地區這邊的官方移民們所生產的糧食。
五萬多人可能吃不了什么……但是還有大幾萬批馬呢……這馬吃的可比人多多了。
光靠自身屯墾的話,其實根本無法滿足這些耗費龐大,擁有強悍機動作戰能力的主力部隊的需求。
這也是楚軍里的戰備甲等師為什么這么少的的緣故……在大楚帝國陸軍里,戰備甲等師和常態乙等師的最大區別,就是機動力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