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個家329.齊上陣,拖墨魚(謝謝大家投喂)
捕撈海蜇叫撩海蜇,捕撈墨魚叫拖墨魚。
這都是有漁汛的,一旦趕上漁汛期往往有大收獲。
但還是那句話。
外島的海是窮海,即使漁汛期也不容易碰到大魚群過境,吃不上硬菜,頂多喝點湯水。
像海蜇的漁汛期還行,海蜇一旦進入汛期散布四海,墨魚呀黃魚呀帶魚呀就不行了,外島也有魚群出現,卻無法隨隨便便就碰到魚群。
墨魚汛其實早就開始了,已經開始一個夏天了。
當地有農諺說,“立夏連日東南風,墨魚匆匆入山中”。
這話就是說在立夏季節,外海連續吹刮東南風,會使水溫上升,水流自東南外海向西北島嶼沿岸。
此時烏賊正值產卵時節,卵要附在水中礁石上,加上烏賊本身游動能力很弱,它就隨水流游到礁石邊上——這里的‘山’說的就是海底礁石,也可以說是海底山。
另外還有農諺說,“立秋打暴,烏賊拋錨”,“暴”在漁業上是指海上刮偏北大風,“拋錨”自然就是說烏賊停留在原地。
在立夏季節,烏賊原來是隨水流到礁石上去產卵。
當到了立秋時節開始刮起西北大風后,烏賊移動速度減慢,也不易集群,待在海底好像拋錨了一樣。
所以立夏立秋都是捕烏賊也就是墨魚的好時節,最近幾個月的平日里,天涯島的強勞力出海都有捕獲到墨魚,只是捕獲量比較小,沒什么意思。
這次是有人搖櫓放網偶然發現了一個大墨魚群,便趕緊回來喊人了。
現在墨魚是發現水溫降低開始往南海遷徙,所以它們會聚集成大群。
再等幾天到了九月中旬,那溫度進一步降低,到時候墨魚們立夏產下的卵會孵化,幼魚便會跟隨著成魚群的蹤跡往南海轉移。
下午天氣很好,晴空萬里、陽光燦爛,一艘艘大漁船小漁船的便出發了。
小漁船是捕撈船,大漁船是承載船,各有分工。
王憶負責搖櫓,王真剛在他旁邊給他講解說,這捕墨魚的作業形式其實很多,有張網、對網、墨魚拖等。
其中墨魚拖就是拖網捕撈,很多人以為拖網是西方的舶來品,這大錯特錯了。
拖網是中國傳統捕撈網具中的長者,像是捕撈墨魚就有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拖網作業形式。
一直到現在外島還有一些漁家采用這種作業形式,現在他們面前就有這種漁網。
王真剛拿起一面來給王憶看,漁網上端是兩根竹竿,這是桁桿,網下面的底盤有根沉子綱,然后裝有滾輪。
他給王憶介紹說:“這種漁網為什么說是咱外島漁民能擁有的最貴網具?”
“因為以前的古代沒有鐵輪,漁民直接用好些銅錢穿上去當滾輪用,讓拖網在海底的礁石層上滾動。”
王憶一邊搖櫓一邊聽,聽到這里他奇怪的問:“古代漁民沒什么錢,他們怎么舍得用銅錢當滾輪——這樣幾個銅錢可沒有用,得有好些銅錢才能充當起輪子作用吧?”
同船的王東方說:“我少年時候跟著我爹去參觀一個大合作社,那社里當時就有這種銅錢拖網,好家伙,最大的一副拖網的沉子綱上有四千多的古銅錢!”
王憶趕緊問道:“那咱們隊里有沒有這種拖網?”
這么多的古銅錢!
真得說一句好家伙,這里面肯定會有數量稀少、在22年很值錢的銅錢。
受制于經驗和眼力勁,他還沒有去特意收過銅錢。
另一個銅錢這東西好保存,只要老百姓放在家里的木箱里頭,那完好保存到22年輕輕松松。
可是拖網上的銅錢不一樣。
捕撈墨魚的拖網為什么要有滾輪,因為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