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個家347.秋雨朦朧,蓑衣換雨披(祝節(jié)日快樂)
王憶回到山頂,心里琢磨起了怎么開展向袁隆平同志學習的活動。
或許可以把學校改名叫隆平小學?
算了,這代價有點大。
要不然把碼頭改成隆平碼頭吧?或者吧礁石灘起名叫隆平灘,以作紀念。
這種紀念活動挺有價值的,他記得后來有一顆小行星就是以袁老爺子的名字而命名的。
他們生產隊這種小地方當然跟小行星的起名沒得比,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重要的是心意嘛。
這事說好辦也好辦,反正就是生產隊內的一次學習活動,隨便應付一下就行啦。
或許可以啥時候去一趟22年,網上查查各地都是怎么舉辦學習活動的。
天氣陰沉到下午,再次有秋雨落下。
這次雨勢依然不大。
雨點敲打在樹葉上發(fā)出唰啦唰啦的聲音,細密而朦朧。
不知道是雨滴太小還是濕度太大,就在下雨的時候,海上放霧了。
這種天氣不能打拳,于是學生們再度上起了音樂課和文化課。
王憶手底下的兵多了,他自己的空閑時間也多了,這樣他可以撐起一把傘在秋雨中慢慢溜達。
雨中賞秋光,挺愜意的。
溜達到后山,他看見山腳下的海水中,有一些婦女彎腰站在潮汐邊緣搜尋著什么。
她們穿著蓑衣、戴著斗笠,雨水落在上面滑下來,海水從她們挽起褲腿所露出的小腿上沖刷而過,很有一種傳統生活風情。
這種場景好看不好受。
天氣雖然還沒有冷下來,但下雨天的海水難免會更涼一些,這種天在海里撈海貨挺折磨人的。
而且蓑衣這東西的防水效果不好——它的不好不是絕對的不好,這種手工藝品很吃手工藝人的手工水平。
像是島上人家穿的所以都是自家老人編出來的,工藝不行,防水效果就不行。
再說了穿著蓑衣來勞作還有個問題就是太笨重了,本來人在海水里頭要迎風搏浪站穩(wěn)身就不容易,何況還套著這么個笨重東西?
王憶走過去問道:“嬸子你們這是在干什么?”
一個叫劉小英的婦女站起來回頭看他,笑道:“找拳螺啊,你不是沒吃過拳螺想嘗嘗什么滋味嗎?”
旁邊名叫張盼紅的婦女也站起身來。
她反手捶了捶腰說道:“嗯,今天本來要上工,結果下雨我們菜園里的活做不了就歇著了,這雨下的不大,過來給你找點拳螺吃吃。”
這話把王憶給說感動了。
真是沒有白白的給社員們做貢獻啊!
他知道社員們來這里找拳螺不是想要討好他,就是因為尊敬他,社員們平日里承他的人情多,所以有機會就想給他還上點人情。
王憶問道:“你們在這里能找到拳螺?”
婦女們笑了起來:“能呀,拳螺和觸一樣,都在這種陡峭險峻的巖壁上生長著。”
“你看我找到的,這個是最大的,怎么樣,是不是跟我拳頭一樣大?”
“王老師你吃不吃觸?觸這東西肉小不好收拾,可是絕對的鮮,都說文蛤是天下第一鮮,我覺得觸比文蛤還鮮呢。”
她們向王憶展示自己的收獲,黑漆漆的笑臉上表情很得意。
農人勞作有所收獲時候的那種得意。
王憶看到大個頭的拳頭確實有人的拳頭那么大,不過這種很少,只有一個婦女撈了這么個大的。
另外婦女們撈上來的觸不少——觸是當地人對藤壺的俗稱。
這樣他感動之下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做點什么好,他走開肯定是不行的,可參與進去的話他挺害怕的:
拳螺和藤壺生長在礁石灘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