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給學生上課了,王憶的生活節(jié)奏一下子慢了起來。
空閑時間多了。
不過這兩天他不能休息,得準備帶隊參加帶魚汛大會戰(zhàn)的事,猛補冬季海上捕撈作業(yè)的竅門和注意事項。
同時也猛補身體——漁業(yè)會戰(zhàn)既然用‘會戰(zhàn)’這種詞,自然是一場戰(zhàn)斗般的工作進程,對精力、體力的消耗不是鬧著玩的,他必須得做好準備。
物質(zhì)上的準備也在進行中。
衣服方面,棉衣、牛仔服一件件做成,棉靴子、皮手套是他從22年帶過來的。
食物方面,壓縮餅干、能量棒、肉干之類是必需品,另外還有火腿和臘肉。
火腿肯定是來不及帶上的,也沒必要帶著火腿去海上,到時候讓領(lǐng)導們一看還以為他們這幫人是來度假的。
做臘肉是必須的,不過用不著王憶自己動手,沙生泉是行家,肉給他讓他來做就行。
王憶做的就是準備鐵鉤,熏臘肉時候用來掛住肉的鐵鉤子。
島上鐵器不多,他從22年隨便弄了一些鐵條,將鐵條剪斷彎起來就是一把把可以穿肉的鐵鉤子了。
沙生泉用鐵鉤子串起了肉,放入背陰通風的好地方掛起來晾曬起來。
連同腌制加晾曬,這樣就是差不多一個禮拜的時間過去了。
等到腌肉的表面發(fā)干了,他上手捏了捏,點點頭說可以熏臘肉了。
在六七十年代的黔帶深山里,農(nóng)家的灶多數(shù)沒有煙囪,灶里柴火燃燒產(chǎn)生的煙直沖屋頂。
沙生泉說他們家里就是在灶的上頭釘上幾根木條,用這些木頭掛上豬肉。
然后不用管了,正常做飯就行,做飯產(chǎn)生的煙熏火燎便用來熏肉,熏上個把月,豬肉便被熏的黃澄澄。
再過些日子,豬肉慢慢被煙火給熏黑了,這時候就可以吃了。
什么時候吃什么時候切一塊肉,長時間的煙熏火燎讓肉里浸染上了柴火散發(fā)的氣味,這就是他們家鄉(xiāng)的味道。
天涯島大灶里都有煙囪出煙,這樣沒法熏肉,總不能爬到屋頂把肉掛到煙囪里吧?
這樣熏出來的肉王憶不敢吃,他怕吃著吃著就煙焦油中毒了……
所以他們得做火塘、做個避風塘:就是找個地方一面靠墻、兩邊遮擋,另外低一些的地方三面用磚頭給圍起來,里面放上松柏、柿子樹香樟樹這些樹木下?lián)斓母刹瘛?
山上不缺這些樹木,學生們都不用在勞動課上去專門撿干柴,等到課后時間上山玩的時候,一人撿上幾把,幾天下來就堆起了好高的柴火堆。
到了開始做臘肉的下午,沙生泉在火塘上掛起滿滿當當?shù)呢i肉,在火塘里放上松球來引火。
松球上有松脂,很易燃,火焰熊熊燃燒,便有松油那股獨特的香味傳出來。
火焰跳動、煙霧彌漫,高溫之下,肉上有晶瑩透亮的油一滴一點的往下落。
豬油滴落在燃燒的火上,火會更旺,有時候高溫甚至會帶的豬肉的邊邊角角先焦糊再燃燒。
沙生泉開始掌控火候,往火焰上撒鋸木屑。
這些鋸木屑也是松木的,木工隊里有的是,他要了兩麻袋過來。
后面火勢便減小了,剩下煙霧,避風塘里頭風吹不進,煙霧不會被海風給吹走,這樣慢慢熏,得多熏些日子才會出來臘肉獨有的煙熏香氣。
火塘避風又暖和,白天有人過來烤火,他們起初從家里帶著碗,看到豬肉滴油用碗去接油。
這個過程得眼疾手快,因為小火連綿的燒,熏燒的火塘上面空氣都是熾熱的。
王憶有時候會過來往火塘里撒上幾根楓木,讓煙霧里帶上點楓香氣。
沙生泉看到后說他們山上沒有楓樹,所以不知道楓樹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