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洪武八年的第一天,當別的老百姓們還在歡度春節的時候,朱啟便參加了第一次以祭祀為主題的大朝會。
年初一的大朝會只有明朝在京官員,五品以上方能參與,除了明朝官員之外,還有來自周邊各國的使臣們,雖然沒有后世萬國來朝那般的盛況,但作為東亞的絕對核心區域,無論是任何政權占據了中原地區,便可以自居天朝上國,其余小國家得到消息,也會第一時間過來紛紛朝拜。
而明朝又承襲漢唐的朝貢體系,對于周邊小國的朝拜自然是不會拒絕的。
朱元璋對自己很勤儉,但對外國事方面,該隆重的還是得隆重起來,畢竟這代表著國家的臉面,天朝上國的尊嚴。
在朝會上,朱啟也是身穿著王爺的袞服,站在朝臣之前,聽著朱元璋在前面念完了祭文,然后跟著一起山呼萬歲,在進行朝拜。
而后是各國使節奉上朝貢禮品,大明再回贈禮物,多半是要比朝貢禮品好一些的東西。
可能有人要說了,啊,你這朝貢系統多虧本啊,人家送的東西不值錢,你送的東西那么值錢,我們不是虧大發了嗎!
確實,表面上來看這可能確實有點虧,但實際拆開來分析,可就一點也不虧了。
朱啟也是今天才知道,原來各國使節除了來朝貢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做生意”!
大明的對外貿易,百分之九十的份額都是國家壟斷,而作為商品原產地的中原王朝,和任何國家的交易,基本都是可以肯定保持自己的貿易順差的地位,而朝貢體系,便是維持這種國家貿易的形式,同時也是大明和該國結盟的標志。
可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朝貢的,比如如今還盤踞在大理的段氏,就曾經有過朝貢大明的念頭,但朱元璋壓根就不接受的,先不說你段氏現在是北元朝臣,朱元璋的眼睛里可容不下一個異姓王。
大理段氏無非就是想繼續主宰大理,才想著朝貢,朱元璋志在統一天下,怎么可能接受呢?
有數據統計,在朝貢體系最繁盛的明宣宗時期,全世界有將近百分之七十的白銀和銅都流入大明,而到了萬歷年間,算上美洲大發現開采出來的白銀,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五的白銀,同樣流入了大明。
可惜的是,這種對外貿易的巨大好處,不再由皇帝直接掌握,而是在一群貪婪的文官們的蠱惑之下,逐漸流入了到了士大夫階層的手中,而后的發展就不用多說,國家和皇帝窮瘋了,那些士大夫們吃的滿嘴流油,最后被流寇和滿清抄家,直接把滿清給抄發了,光是抄家所得,就抵得上大明接近十年的府庫收入!
若有這些錢,哪還有什么李自成?哪還有什么清軍入關啊?
后來入主中原的清朝也繼承了對外貿易的優勢,在鴉片戰爭之前,每年有三億兩白銀流入,就經濟方面而言,唯一可戰的恐怕就只有當時的日不落帝國不列顛了。
總而言之,朝貢體系是有利有弊的,至于說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朱啟覺得多半是后者,要是他當皇帝,朝貢個屁啊,趁著世界蒙昧,大家都沒開全圖,趕緊多占地盤才是真理啊!
不過也就胡思亂想,真要愣著頭這么干,隋煬帝便是前車之鑒,唐朝時候文化入侵,恩威并施,兼濟天下的占領方式,才是真正的王道。
朱啟在這邊胡思亂想著,大朝會進行到中午就結束開席了,大家都留下來,直接吃了一頓露天飯,這頓飯倒是吃的很精致,各種山珍海味,還有樂聲歌舞,看的朱啟那是大飽眼福。
可惜,沒有瀟湘館的半透明屁股好看,哎,我的瀟湘館啊……
朱啟不禁莫名惆悵。
好不容易等到大朝會結束,朱啟這才有功夫喘一口氣,但馬不停蹄的又是吃家宴,大年初一,當然要一起吃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