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線一帶的戰爭自東向西,漠南八百里幾乎打成了一鍋粥。
但凡是有能夠支撐的地方,北元的軍隊,都對著長城一線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不過他們也并非是攻城,而是大批量的騎兵,在長城外圍快速移動,一旦找到防衛空虛的地方, 便會猛烈進攻一番。
等到別的明軍感到之前,又會如同潮水一般的退去,雙方留下滿地的尸體。
而依托著長城進行防御的明軍,損失自然要更小一點。
這樣的進攻不,僅讓北元拿不到任何的好處,一座城池占不下來。
物資和俘虜的百姓,也是一個都沒有的, 只是單純的浪費北元士兵的性命。
但在戰爭年代, 最不值錢的, 或許就是這些普通士兵的性命了吧。
而北元之所以這么做,用意也是非常的明顯,那就是為高麗那邊拖延時間。
李成桂雖然已經把控了高麗的政權,但在高麗的國內,畢竟還有大批的保王黨。
還有各種各樣收到勤王命令的王公貴族,這些王公貴族們,又豈會甘心聽命于一個外來李成貴呢?
李成桂雖然手上有八萬精兵,但那些王公貴族們湊到一起,軍力也未必就比李成桂的要差。
最主要的是,他們認為,高麗的百姓民心是向著他們的。
但實際上, 民心這種東西, 向來都是誰給飯吃就支持誰。
就如同那些普通的士兵們, 為什么將軍一旦有了兵權,就能夠掌控士兵進行造反呢?
難道是那些士兵不知道造反要誅九族嗎?
自然不是的, 而是因為將軍是直接給他們飯吃的人,正所謂官不如管, 就是這個道理了。
而李成桂也知道自己的政權, 并非是萬無一失的。
雖然手里裹挾了高麗國王,也可以通過王的名義來下達各種各樣的命令,就如同三國時期的曹操一般,攜天子以令諸侯。
但高麗版的劉備和孫權,可是都不會少的。
再加上有明軍駐扎在鐵嶺城,而李成桂居然放任鐵嶺城被明軍占領。
他的威信在高麗國內,自然也不會像先前那樣的高高在上了。
這高麗國內已經亂成了一鍋粥,亂世已經到達。
而憑借著元朝和明朝爭霸,喘息了近半個世紀的高麗,也終于結束了他的紅利期。
朱啟自然是希望高麗國內能夠越爛越好,他可從來沒有指望過高麗的軍隊能夠幫助明朝軍隊。
只要高麗國內亂成一鍋粥,那么就不用擔心背刺自己了。
而自己也能夠放心,慢慢蠶食鐵嶺的領土,恢復鐵嶺的領土也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不過,在此之前,還要專心致志的面對遼河那邊的防御壓力,畢竟北元最主要的進攻方向就是遼東遼河了。
納哈出顯然也是收到了王保保的死命令,不要命一樣瘋狂的進攻著遼河沿線的防御。
甚至不惜跨河攻擊, 不過, 在張玉, 藍玉以及馬云等一眾將領,前后幾次的鞏固防線線之后。
這遼河的防線已經是固若金湯,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突破的。
納哈出的每一次進攻都在遼河防線的下面留下大批量的尸體。
在遼河那邊也是萬萬不能松懈的,朱啟現在也沒功夫摸魚了。
每天就是看著個靚的戰報,然后聽取下方副將們的意見,做出裁斷。
你還別說,古人所說的熟能生巧,還真有那么一點道理。
朱啟現在看到那些戰報之后,在自己的心里面,也大概都能夠有一個概況,和自己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