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海情歌開始的最炫民族風
見孫榮滿意了,張羽和符海加班加點。
硬是不到一天把《懂你》錄制完成。
搶在點映前交給孫榮。
如此高效率,孫導很滿意。
五月十日,魔都犀浦昌榮影院,孫榮導演的新片《母親》進行點映。
邀請各路媒體記者、影評人,足足幾百多號人。
那家伙,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相當之熱鬧。
入場時,每人收到一包紙巾。
奇怪的舉動,叫眾人摸不著頭腦。
“什么意思,你就拿這個考驗我們廣大的干`部?”
“就是,內(nèi)個干`部禁不起這樣的考驗?”
兩句話說完,引來一片歡笑。
假若按照慣例塞紅包,那也不能這樣明目張膽地給吧。
什么時候,潛規(guī)則敢正大光明放到臺面上來了。
如果昌榮敢,牛皮大發(fā)了。
很快,所有參加點映的觀眾便明白,為何會每人發(fā)一包紙巾。
在國內(nèi),所謂的發(fā)行前點映就是一種電影宣傳推廣的環(huán)節(jié),主要用來造勢。
比如請媒體、影評人和部分影迷提前觀看,為正式上映打頭陣。
某種程度來講,說明導演和出品方對影片質(zhì)量比較有自信。
希望通過這種提前點映做口碑場,保證公映后能延續(xù)良好口碑。
作為國內(nèi)知名大導演,孫榮自然不缺乏號召力,基本上各大門戶網(wǎng)站,各大娛樂媒體都派出了記者。
許多大v影評人,欣然前往捧場。
部分粉絲數(shù)量不足的影視人,更不惜拿錢從影迷手上買票,只為搶到電影的第一手信息。
“孫導幾年磨一劍,不知這回拍出什么好片子。”
坐在最前排的導演、編劇、制片人、演員兼影評人小飛哥,眼神中的崇敬不言而明。
他是大夏最“專業(yè)”的兼職影評人。
然而他這個專業(yè),是因為其他導演編劇等行當都干的一般般,與他的影評高質(zhì)量相比,簡直云泥之別。
“我們是期待孫導的作品,而外邊不知多少網(wǎng)友期待你小飛哥的觀影大作呢。”
旁邊另一位微博id毒舌影評的大v胡謅笑著道。
當年小飛自導自演一部《純純娛樂圈》聲勢浩大,結(jié)果被無數(shù)網(wǎng)友吐槽,票房評分雙雙墊底,最終收獲被譽為年度最差影片的金掃把獎。
成就了最專業(yè)影評人的“榮耀”。
論導演和編劇,他只是小飛。
但論影評,大家都得尊稱他一聲小飛哥。
“孫導的作品值得我學習,我要努力鉆研,爭取吃透。”
小飛哥對旁人的調(diào)侃不以為意。
臉皮太薄,在娛樂圈可混不下去。
他憋著勁,要重新拍一部電影給自己正名。
“聽說這部電影是孫導以他母親為原型,特意拍攝的半紀錄影片,放在母親節(jié)上映。”
“哦,孫導很拼呀。”
周圍人得知這樣的消息,驚呼不已。
看得出來,孫榮在《母親》中傾注的感情,這是賭上了自己和母親的名譽啊。
“開始了。”
電影開始,傳來垂垂老矣的婦人虛弱的回憶之聲。
一剎那把鏡頭拉回到她年輕時的那段艱辛歲月。
北風呼嘯,冰雪覆蓋了大地。
“開頭簡明扼要,主角清晰,環(huán)境渲染到位,只用幾個鏡頭便把老人的孤苦表現(xiàn)出來。”
小飛哥暗暗點頭,邊看邊做簡要紀錄。
大師就是大師。
各種情緒的鋪墊運用嫻熟。
陳香還是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