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云間之前說白了,就是比較奇特美觀的石頭林,可以用來阻擋外部的隕石撞擊。
光是這樣,還遠不滿足陸峰的要求。
他想要的是一座堡壘!
一般來說,星際堡壘需要堅固的主體結構和裝甲,強大的自衛火力,寬敞的機庫和中轉空港,如果能再配上一套護盾系統就完美了。
嗯,這些陸峰都木有。
不過可以湊活一下。
群玉閣的主體結構勉強還算結實,但外掛式裝甲就不要想了,因為當初設計時就沒有特意給裝甲留位置,只能找關鍵部位焊接一部分輕質合金板,而且還要考慮空間站旋轉時的平衡性問題。
于是絕云間作為群玉閣的大號外掛裝甲被改造出來。
絕云間中央的預留空間可以完整的將群玉閣空間站停進去。
絕云間的側面和底部是被鋼梁固定死的,只有隕石之間錯落的縫隙可供人員和小型飛船進出。
頂部比較特殊,因為要方便群玉閣進出,所以這里的結構必須設計成可活動樣式,即像個蓋子一樣,在需要的時候打開閉合。
為此,陸峰特意在外面找來一塊巨大且平整的殘骸,應該是某座空間站的裝甲板,比那些外圍的隕石還要結實。
它被稱為穹頂。
經過掃描,陸峰確定了穹頂的受力結構,然后開始在上面打洞,用于安裝第二處能源設施和邊緣處的4組推進引擎,使其可朝4個方向移動。
該處能源站將為整座穹頂供電,不止是引擎,還有多達12組巨大的固定錨、戰機停靠港、防空炮炮組等等。
12組固定錨其中有4組粗大中空,直接與正下方的空間站主軸錨定,相當于空間站主軸的延伸,里面可以供人員通行。
戰機停泊港就設置在穹頂的腹部,駕駛員可通過這四組連接錨直接前往穹頂的空港登機。
其余8組固定錨與周圍大隕石相連,起到固定和支撐作用,相當于是頂蓋的鉸鏈。
群玉閣的主軸上后續將被安裝多達24組固定鎖,使其牢牢的固定在絕云間內,成為一個牢固的整體。雖然外部有隕石撞擊時會傳導一些震動,但卻可以防止移動的絕云間撞上群玉閣。
大家一起動就不會挨撞了。
此設計還是為了以后的遠征,兩座奇觀連在一起后質量很大,移動全靠群玉閣底部的引擎可不夠,后續會在絕云間的隕石內側安裝大量輔助引擎,用于加減速和轉向。
安裝好后統一由群玉閣主控室操控。
如此便使得兩者可以一同行動了,當然了,趕路時不是側飛,而是將整體放倒,以穹頂為首部進行航行。
穹頂外殼的裝甲可以攔下不少的太空垃圾和小塊隕石。
至于大一點的隕石就必須靠穹頂側面的防空炮組了,不能指望笨重的群玉閣去躲避危險。
這些炮組平時隱藏在穹頂的邊緣之下,需要時會外翻出來開火,多為并聯20口徑的電磁機炮。
其中有4門大口徑的攔截火炮是用來擊碎隕石或其他攔路物體的,因為沒有建造技術,所以是陸峰帶人去其他殘骸上拆回來的,經過修復勉強能用。
這依然不夠,龐大的無人機隊伍才是清掃障礙的核心。
當傳感器發現炮彈處理不了大型威脅后,無人機部隊便會從遍布絕云間的蜂巢中蜂擁而上,合力將攔路障礙推開。
因為路障沒有動力,所以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
不過因為無人機的控制程序要重新調整,之前被陸峰挖回來的程序大佬竟然也開始掉頭發了,可見工作量之大。
另外,為了打造一體化的防御體系,絕云間的各塊大隕石也將被執行現代化改造,安裝大批自動炮臺,火箭發射器,和裝備多套傳感器的全方位監視網絡。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