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一聽,有些不解,張建成率先問道:“老板指的美是?”
林榮亨笑著說道:“自然美麗的‘美’,我們的周刊自然要有娛樂新聞和八卦,但還得增加‘美’的內容。一個女人的美并不是天生的,所以才有‘七分長相三分打扮’的說法。我們的周刊可以增加‘服裝’展示和點評,還可以增加‘珠寶’展示和點評......最后服裝商和珠寶商就是我們的廣告大戶。”
周刊投入不大,用人數量少,但是利潤卻很高,其中廣告費是大頭;比較典型的就是在八十年代,《明報周刊》一年有數千萬港幣的利潤。
林榮亨的話讓大家眼前一亮,羅兆佑高興的說道:“我們可以借鑒歐美的一些雜志,他們發展的比較成熟。”
林榮亨很高興這些高管的舉一反三,笑著說道:“對,周刊的事情也不急,一定要籌備好了再上市。周刊既然要撰寫娛樂圈新聞,自然要多招募一些女記者和女編輯,鼓勵這些女記者和娛樂圈的明星打好關系,而那些娛樂圈為了出名,也樂意披露一些私生活和感情秘密。”
很快,大家確定了現代報社未來幾個月的商業活動,簡稱‘三日一周’。
......
溫彥是《鬼吹燈》的代筆小說家,《鬼吹燈》可以說給了他‘名’和‘利’;所謂‘名’就是名氣,在寫完《鬼吹燈》之后,現代報社火速高價與溫彥高價簽約;簽約時,溫彥甚至都還沒有作品大綱出來。
原因很簡單,溫彥在寫完《鬼吹燈》之后,對于這類鬼神盜墓小說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現代報社擔心他投敵;就算溫彥寫不出好作品,現代報社也會和他簽約,為的就是不能讓他把名氣帶到別的報社。
這天,羅兆佑找到溫彥,開口說道:“溫生,《鬼吹燈》書籍發售在即,報社想讓你參加幾次新書發售會,主要是為一些讀者簽上你的大名。當然了,參加這種對你的名氣有一定的幫助,有利于你的新書成績。”
雙方合作很愉快,溫彥當即說道:“沒問題!不過羅社長,我最近在創作新書,時間剩余的不多,這個發售會得少安排幾場!”
羅兆佑笑著說道:“就是一個噱頭,不會超過五場的!”
溫彥這才放心下來,寫《鬼吹燈》的時候,讀者都知道自己是在代筆,所以自己急需有證明自己的作品;趁著名氣還在,得趕緊拿出一本自己的書籍,徹底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