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的熟悉場地和熱身,當然是有東海大學的老師監督的。
所以顧轍當然不可能直接練即將在荷蘭格羅寧根舉辦的icho全球總決賽上被考到的那個實驗,否則就穿幫了。
今天一整天,顧轍的計劃都是練練基本功,把有機分液萃取、冷凝分離這些明天正式考試會用到的重要技能,最后磨合一下。
具體過程沒什么好贅述的,反正都是枯燥的化學內容,外行人都不會感興趣那種。
顧轍的操作很是穩健熟練,對分層混合溶液的密度差掌握很是精準,對揮發分離的運用也是爐火純青——
這么說有點抽象,通俗類比一下,就相當于他對密度分離的掌握,可以超過頂級的分層雞尾酒調酒師。而他對溫度分離的掌握,也能達到“天婦羅之神”級的油炸廚師水平。
其實,化學實驗搞得好的人去比廚藝,本來就有點降維打擊,不然哪來的“分子料理”。
只不過正常情況下科學家不屑于做菜,他們的技能也只適合蒸、炸、烤,還得借助專門的精密器械。讓化學家煎、炒、比刀工就有點強人所難了。
旁邊那幾個方舟二中的考生,盯著顧轍觀察了一會兒,沒看出任何拉胯的點,也是暗暗心驚,不由詫異:
去年省決的時候,不記得鎮洋中學有實驗操作那么扎實的選手,這家伙怎么冒出來的?還是突然進步了?
監督老師看了一會兒,也幾次在他身后駐足停留,投來嘉許的目光。
這一切當然也得感謝運氣站在顧轍這邊——誰讓他參加的是化學競賽呢,數理化生四大類里面,越往前越吃天賦,越往后越吃經驗。
所以數學家經常有少年天才,菲爾茲獎也只給40歲以下的人。
另一個極端的生物,就很吃經驗,跟醫生有點像,需要積累總結,越老越吃香。
物理化學算是中庸,但物理相對更理論、化學相對更經驗,這才讓顧轍這種重生中年能發揮優勢、短短兩周恢復訓練就把手藝撿回來。
如果當年他參加的是數學奧賽,那重生就直接寄了,不用掙扎了。
……
一整個上午的基本訓練,并沒有意外發生,大家吃過午飯后稍事休息,各自回來繼續練。
顧轍也懶得管別人,只專注于自己的事情。
倒是監督老師,注意到下午比上午多了一個人,他職責所在,立刻出言詢問:
“那位戴方框眼鏡的同學,你好像不是這間實驗室的吧?請你回自己的實驗室去。許翔,不要隨便拉其他同學到自己的實驗臺上!”
顧轍聞言,趁操作不忙,也回頭看了一眼,這才注意到上午那個自稱“省決時考全省第九”的許翔旁邊,又多了一個人,兩人之前還在竊竊私語。
面對老師的質疑,許翔連忙解釋:“老師,我操作當中有些疑問,想請同學討論一下,保證不會有違規操作。他是隔壁實驗室的,這是他的入場證?!?
說著,他就把一張證件遞了過去。
考前的熟悉場地環節,本來就管得沒那么嚴,只要登記了,還是可以串實驗室走動的。
“馮濤是吧?一定要遵守實驗室紀律啊。”監督老師看完證件,讓他在臺賬上如實記錄,也就放過了。
老師對于優等生,總是有些額外優容的。這個監督老師是也是在竺可楨學院教化學,自然希望自己將來的生源優中選優。
他之前看過這次來應考的考生名單,知道這個馮濤在方舟二中也算實力強勁了,去年省決時考到第五名。
而且馮濤是典型的實驗更強、理論稍弱。真要是單比實驗水平,全省前三都有可能。
他也是去年省廳臨時下發的那個“不許單一學校和地區的考生、壟斷競賽選送國家隊和保送名額”潛規則的直接受害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