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從顧轍想好了未來硬科研的第一步,要從“可以直接增材制造、免打磨度數的高分子聚合隱形眼鏡材料”走起,
到他真正開始這方面的科研,中間至少還有一兩個月的準備工作要做。
首先,顧轍要花十天半個月時間,把未來進入這個產業所需的研發任務拆分、規劃一下。
想清楚其中哪些環節是可以他自己搞定的,哪些環節需要委外、跟人合作。
真正實打實地搞硬科研,絕對不可能像意淫小說里那樣兩張嘴皮子一碰、說個發明專利出來就水到渠成的。
最后要產業化落地,絕對需要一大堆的發明專利組合配套。
顧轍這第一步涉足的產業還算是非常簡單的,但他自己稍微腦補一下,都能拆出七八個核心重要發明、至少十幾個外圍小專利/實用新型。
比如,用什么材料來造隱形眼鏡,這種材料的用途本身,就是一個發明專利,屬于“方法專利”。
材料用途確定了之后,實驗室環節如何制取這種材料?那又是一個大發明。
實驗室制取完成后,工廠化如何制取,又是一個大發明——而且顧轍僅僅靠目前的腦補,就已經判斷出這個專利他自己做不了。
現代工業分工太細了,除非腦內帶數據庫的異能人士,否則沒人能全知全能,重生者都做不到。
到時候只能是做出前兩個發明后、先申請下來,然后拿著技術去跟圈內大企業談合作。顧轍負責外包的技術支持,由生產企業主導,完成這項發明。
說不定這一階段的研發,還能再拆分出工藝和設備:制造工藝一個發明,為了這一制造工藝所配套的新型生產設備一個發明……
材料終于實現工廠化量產后,最后如何把材料造成隱形眼鏡,是用離心法還是模鑄法,如何確保這個過程中與現有技術相比有獨門優勢、做到“不用減材打磨就達到光學精度要求”,那就又是兩個方法發明、兩個設備發明……
以上隨便數數,可不就得七八個發明、累計二十幾個專利了。
顧轍拿出個五六十萬來,能夠租實驗室和設備、雇實驗員打工,再做點配套調研,差不多就資金見底了。
而且這個過程中,顧轍也不能只操心發明和專利的事情,他還得想辦法鋪墊論文、把一些大而化之、不涉及具體技術、只涉及思想研究方向的內容,發表到期刊上,給自己逐步刷刷學界聲望。
另外,還能寫一些“盤點行業技術現狀、推演近期研究努力方向、該解決的問題”的綜述性論文,為產業進步造造勢。
不然要是近期材料化學領域圈內都沒有這方面的權威盤點綜述,將來顧轍拿著最初那兩個發明去找企業談合作,說不定對方的重視程度就不夠高了——
很多企業的大老板是不懂技術的,也不是科研出身。他們只懂日常經營。
所以圈內技術是否重要、是否值得花大價錢引進合作,有時候圈內頂流學術期刊上的前沿綜述判斷,就比較重要了,能一定程度上影響產業界的決策判斷。
而綜述這種“盤點”類的論文,顧轍一個大學生,剛剛起步,肯定是沒資格寫的,寫得再好也沒期刊會發表,
因為你沒這個江湖地位,輪不到你指點江山,你只能發那些實打實做出成績來的東西。
好在顧轍也沒指望靠綜述掛第一作者,他只是希望這些文章能出現、能傳播影響力就行了,是不是他親自寫的倒也無所謂。
所以顧轍心中在盤算之后,已經有了一點思路:
他可以想辦法去請教本院權威的高分子聚合材料教授,在請教中引導對方產生興趣,然后分配任務給他去搜集材料。
到時候他本人掛個第二作者也行,把第一或者通訊作者讓給大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