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靜方案里分析的這個價格,顯然是漫天要價的,先把對方的預期利益算一下。顧轍也沒指望對方直接認了,肯定會坐地還錢。
史總也沒讓他失望,他們的人立刻針鋒相對提出了幾個壓價的點:
“不可能這么算。新技術引入后,必然導致技術擴散、所有同行都不得不降價。哪怕眼鏡行業依然暴利,利潤也不是生產廠家的,而是門店和銷售環節占大頭。
除非是你們承諾只給我們一家買斷,還要擔保你的技術能長期保持先進、未來十年甚至更久都不會被其他人模仿、超越、研發更好的材料繞過。”
生產技術進步之后,產品肯定是要降價的,不可能還按原價賣。成本降低到30,出廠價可能也就剩70~80了。消費者或許好騙,但經銷商可不好騙。
然后,海昌方面還提出,顧轍給的“從節約成本中抽30”的比例,他們也不接受,類似行業最多只有抽20的——人家法國佬的lng船(液化天然氣船)技術供應商,也只問全球所有造船廠收造價的5為技術服務費。
同時,海昌方面還指出:顧轍的專利套餐里面,似乎還沒包括那種材料的大規模工廠化量產工藝,這些工藝層面的技術,還需要海昌引進之后自行優化磨合。
所以將來就算新技術大規模投產,顧轍的研發貢獻最多也就占大頭,但海昌方面也會有大約一到三成的貢獻。
一番討價還價之后,暫時的結果就是,海昌方面最多只接受150萬一年的授權費,而且要是獨家授權,不能再授權給其他各方。
海昌方面還反復強調,根據他們的調查,顧轍研發這項技術的總成本并不高,最多也就60~80萬人民幣的開支而已。
240萬砍到150萬,顧轍心里其實是可以接受的。不過對方最后的說辭,讓他很不樂意,他也不卑不亢地懟了一句,讓對方尊重他的腦力:
“史總,我的研發成本就不用提了。這關你們什么事,我就是拍腦門靈光一閃無本生意發明出來的,只要它能創造那么多價值,那它就值這個價。
當然,150萬一年,也不是不能商量,你們要獨占授權的話,那就按照20年的專利保護期,一次性買斷好了,我也不多要,150乘20是3000萬,我再打個大點的折扣,只要你們2000萬,就什么都賣給你們,然后立刻從隱形眼鏡行業抽身,絕不給你們添堵。
以后也保證不在類似賽道研發其他技術賣給你們的競爭對手,或者約定如果我再有研發成果,繼續優先優惠賣給貴公司。”
可惜,顧轍這種賣法,對方顯然不可能同意。
史總終于暴露出了他的本性:“哪有一次性賣20年授權的,我們也不能確信你能領先多久,這一行業技術日新月異,說不定過幾年就有更好的技術出現了……我們最多先買兩三年。”
聽了這話,顧轍已經心下雪亮,林靜靜和徐嵩也是暗嘆顧哥猜得準:
對方對于每年授權費單價的還價,還是可以接受的。真正的殺手锏,果然在于“根本沒打算長期給授權費”,就想稍微給幾年錢,然后用別的辦法把顧轍的專利繞過去。
如果真按照150萬一年的單價,只買三到四年的話,那顧轍才收到300萬到450萬——
相比于他60萬的研發成本(包括一臺20幾萬的二手隱形眼鏡離心機,還沒折舊完呢,但也要算到成本你),按說也有五到八倍的利益了。
但顧轍作為重生者,還投入了研發腦力,僅僅賺研發成本七八倍的錢,顯然是不會滿足的。
想不給夠錢就繞過他的人,他肯定要讓對方付出代價。
……
顧轍聽完這番還價說辭后,不由被氣笑了。好在他很有涵養,別人也聽不出他笑中蘊含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