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經過顧轍初步的二分法用計篩選后,他已經可以大致判斷出:自己手下那些博士里面,被海昌買通嫌疑最大的,就是魏一平了。
畢竟,顧轍之前給沈明博、金燦、李怡然他們分配新的科研任務部署時,都沒有觀測到海昌方面的特殊反應。
但是通知給魏一平的那部分,很快引起了對手的動作——雖然這個動作只是局限于人才招聘階段,海昌開始招一些原先光學材料公司絕對不會用到的領域的技術人才,但這也夠顧轍有三四成把握確定真相了。
心中有數到這一步后,顧轍也沒有立刻打草驚蛇。
他是2月10日前后,開始這個篩查布局的,因為魏一平等人是第二輪被試探的,試探后還要留一周多時間觀察海昌反應。
所以確定到這一步時,已經是2月10日之后三周,時間已經來到了3月初。
顧轍這邊,二相法聚酯反應的材料篩選研發,已經進行了大約三分之二的進度,明遠國際那邊的pva/plga復合材料研發的第一階段,也已經進行過半。
但顧轍很清楚,現在就收網,一方面是容易打草驚蛇,也依然有誤傷無辜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競爭對手剛剛在這條歧途上開始試探,立刻就打斷對方,那對手的損失不就及時止損了么?
既然如此,何不放水養魚,縱容對手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好進一步搜集證據、對比監控。
別警告他們懸崖勒馬,就放任他們到了勿謂言之不預也的程度,再雷霆重手收拾。
當然,下定這個決心很容易,但是真要實施,就很難了。
因為顧轍很快發現,要把局做下去,非常考驗他的演技——
比如,他下一步研發二相法聚酯鏡片材料,真正的意圖是用紫外線催化法加激光脫模,但他放出的煙霧彈,是往反方向誤導的,誤導人用“高能微波”催化。
如果顧轍打算虛晃一槍、立刻收網,那他就不需要后續的真實演技。
但是現在,顧轍想要“放長線釣大魚”,繼續演下去,那他肯定得實打實地采購一些用到高能微波輻射的實驗儀器設備、做相關的科研部署。
否則光說不練,一直讓屬下看這方面的論文,時間久了就穿幫了。
雖然顧轍確實可以做“殺敵三千、自損八百”的事情,為了把海昌帶溝里、讓海昌付出慘重代價,自己也真的略作犧牲、買一些自己實際上用不到的科研設備來演戲。
但這顯然不是顧轍的風格。
他最希望的還是無本萬利,詐人不下本錢,詐了白詐。
這不是虧不虧得起錢的問題,而是“虧錢詐人”會讓顧轍這樣的老陰嗶產生智商挫敗感——對方是什么東西?也配讓老子騙你的時候下本錢?
而且將來如果揭曉一切謎底,這里面的內幕肯定最終會被同行所知。如果顧轍花了本錢去使詐,也會讓他的詐術威懾力降低,讓那些比他龐大很多倍的業界巨頭對他的恐懼有所削弱,
會產生“如果顧轍詐人要下本錢,那么遇到比他規模大上幾十倍幾百倍的巨頭,就不用擔心了,因為顧轍耗不起”。
只有“無本萬利”,才能確保威懾的最大化,讓人不敢起還價的念頭,想都不敢想。
從此以后,顧轍報一個價,只有租或者不租,買或者不買,沒有還價,還價者死,被新科技的滾滾泥石流碾壓得退出這個行業。
這樣也有利于國內的科技發展,畢竟只有擁有獨門科技的人,能夠把刀架在業內傳統大佬的脖子上逼著他們就范,他們才會誓死搏命投入資源去攀科技。
否則這些家伙永遠只會躺在功勞簿上懶得動彈,懶得以命相搏投入科研。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都喊了多少年了,像華為那樣真心賭命的人還是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