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羅幼度探知李廷圭殺向鳳州的時候,長吐了口氣,望向身后的韓通、沈山二將,心情愉悅之余,也體會到了戰場上相互博弈,相互根據戰局應變而轉換思路、打法,不斷尋求戰機的那種感覺。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孫子兵法》或許深奧難懂,可當中的大智慧,隨時隨地都會在戰爭中體現。
“韓將軍,你現在立刻率兩千兵馬從南門,前往馬嶺寨,做好應戰準備。”
韓通雙手抱拳,高聲領命。
原來羅幼度多年經商通曉人性,明白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則。此次領兵機會是王景、韓令坤給的,若他個人在鳳州城下大破蜀軍,將功勞全歸于自己。固然是一戰成名,但卻以監軍老三的身份,獨占了好處。
親兄弟尚且需要明算賬,否則也經不起多次考驗。
何況是他們這種剛剛建立起來未經過考驗的友誼。
一開始羅幼度不確定蜀國的真實情況,不好以腦海中的記憶來證明自己的判斷。
但在鳳州,結合了鳳州城的經濟稅賦以及人口增長情況,佐證了蜀國的經濟以后,羅幼度立刻給前往攻打成州、階州的王景、韓令坤修書,將自己的分析逐字逐句的細表。
他們信不信,會不會派兵不重要,但這封信他是必須要寫的。
王景、韓令坤皆通軍略,認可了羅幼度的判斷。
既然成州、階州極大可能沒有得到蜀兵增援,那他們也無需帶領那么多兵士,同時對方目標在鳳州,鳳州的壓力會成倍上升。
于是,兩人再度各調撥了兩千兵馬增援鳳州,一方面鞏固糧道,一方面也分一杯羹。
羅幼度沒有讓這四千兵士直接進城,而是潛伏于他們去成、階州的路上,避免李廷圭因鳳州多了四千兵士,有了與之抗衡的力量,從而不上套。
他敢將鳳州兵馬調空,便是將韓通、沈山率領的四千兵算計在內了。
陳倉道里的戰斗,羅幼度不知詳情。
但張建雄埋伏在前,趙玭夾擊再后。
盡管是三千打五千,但沒有輸的理由。
至于蜀兵的三千支援部隊,對上對楊源的兩千,亦討不得好。
何況待張建雄、趙玭收拾了五千蜀兵以后。三隊兵馬合在一處,這支支援部隊完全不夠看。
羅幼度本想著李廷圭如果敢入陳倉道去救援,他便讓韓通、沈山堵死入口,將蜀兵全部殲滅。
顯然李廷圭是一個極好的對手,放棄了出兵救援,反殺向鳳州而來。
羅幼度以變應變,派了韓通去搶占馬嶺寨。
自韓通、沈山先一步接手鳳州城防之后,李廷圭的敗局已經注定。
李廷圭率部抵達鳳州城,看著城樓上枕戈待旦的周兵將官,眉頭都擠在了一起。
手上沒有攻城器械,打是不可能打的。
鳳州城有兵,陳倉道里肯定不止三千。
不然不至于打成這樣!
對方增兵了?
只有這個解釋。
“蒙將軍,你立刻帶領本部兵去馬嶺寨!”
為防萬一,李廷圭決定先給自己準備好退路,馬嶺寨是鳳州通往興元府的唯一退路,只要掌控了馬嶺寨至少退路無虞。
興元府也就古漢中一地。
“吳將軍,你去支援趙延溥,讓他撤出陳倉道,我在鳳凰坡等他。”
“其余人,隨我撤至鳳凰坡!”
李廷圭急不可耐的一連下達了三道命令。
城樓上羅幼度看著蜀軍分兵變陣,雙手猛的拍在了城垛上,欣喜道:“終于出錯了。”
李廷圭在這博弈的最后時刻,犯了致命的錯誤。
如果他這個時候壯士斷腕拋下一切,領著所剩的兵卒向著興元府突圍,自己留不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