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樂在兩個小時左右就回來了,大家問著他都看到了什么,許樂說著去看看博物館和港口,還是挺震撼的,大家點著頭,這些人又都睡了一覺!
小白又被托運了,飛機起飛后許樂和旁邊的兩位聊著天,說到了那個遠古巨龍的事情,兩個人哈哈大笑著,不過熊健葛說道,《山海經》確實是一本奇書,尤其是把山海經》和《禹貢》對照起來看,更有意思,許樂點著頭,回頭把禹貢打印出來,對照著看,這些他都背了下來!
三個人聊著聊著,聶音鴻突然說起了一個人,叫王春顯,在研究漢字的起源,其中觀點挺好玩的,他說漢字起源于生之殖崇拜文化,發明于太極文化(異于自然產生說),創造于刻契、繪畫、結繩、編貝。
許樂想了想,確實和一般人解釋的不一樣啊,許樂繼續讓他講著,漢字六書解釋已經成為定論,許樂一直都在研究漢字,但是從來沒有否定六書說法,尤其是倉頡造字,唯一對不上的就是時間點,黃帝至少是四千五百年前的人物了,但是至今沒有明確的文字出現,雖然聽說過有大篆也叫夏篆,但是自己沒有見過,所以沒法說!
許樂繼續聽著聶音鴻介紹著這個人的研究,那位王春顯認為第一批漢字不是象形字。“象形論”者貶低了漢字的發明思想和科學內涵,低估了華夏民族人民的聰明才智。他認為漢字發明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四千年以上的歷史。
這位研究人員從“生、京、吊”等字推論生之殖崇拜,然后談論到太極圖,最后由太極到兩儀又演變成為了文字的變異,許樂聽了有點瞎扯,前面幾個字倒是有可能,但是據此得出這個結論有點想當然。
許樂跟大家說道,從現在來看,他對漢字的理解在早期是一定會有的,至于什么“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都只是一家說法,不去討論,只從現在普遍存在的刻符、文字來看,他認為龍虬莊的最成熟,至少得有四千三百年的時間了,大汶口的那個“日月山”或者是“日火山”的文字不具有普遍性,雖然還有其他的十九個字,但是還是少;二里頭的時間更短了,也就比大商早了五六百年,而且字數也不多,不好解讀;他感覺雙墩文非常厲害,現在已經知曉的有六十多個符號了,已經有了基本的語句的功能了,而且在陶器上還有連貫的符號,但是不知道什么意思,許樂給他們倆分別畫著,然后說道,“像陶寺的文邑二字,這是很成熟的朱書啊,而且結合堯帝本身有高郵的一種說法,我個人判斷多少應該和高郵的龍虬莊有關”,現在只要許樂一說話,大家都過來聽,因為許樂的觀點和奇特!
“我個人沒有看過半坡的陶文,不太清楚,但是就我看過的而言,我認為賈湖的最早,至少是八千年了啊,大家基本上都去過了吧”?許樂看著大家,大部分都去過了,還是有兩三位搖了搖頭,“建議你們去看看,真的挺有意思的,我覺得老外挺沒臉沒皮的”!
有人參與進來了,說道:“據悉,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五千至六千年。楔形文字發源于兩河流域,是由約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蘇美爾人所發明”!
立刻有人反駁道,“這種說法有反例,在蘇美爾流傳的史詩《恩美卡與阿拉塔之王》中寫道烏魯克國王恩美卡就是創造楔形文字的人。該書成文于烏爾第三王朝,也就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因此,西方學者都憑這段詩歌認定恩美卡就是創造楔形文字的人
但詩歌中沒有明確說明或暗示在恩美卡國王之前是否有文字,只是強調“國王把文字寫在泥板上”,且“這樣的事情從未遇見”。況且也有不合邏輯之處:國王恩美卡將自己創造的文字寫在泥板上,讓信使拿給阿拉塔王看,面對新創造的文字,阿拉塔王居然能看明白,這顯然不合邏輯。因此只能說恩美卡國王創造楔形文字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