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路沖天620.茅山道士不穿墻
坐了一會,許樂帶著大家又去了旁邊不遠的幾條步行街,在河坊街走著轉著吃著小吃,不時的買點東西,許樂和桑杰倆人坐在最外面沒轉悠,他倆畫著畫,桑杰畫的是實景,許樂畫的是想象中的河姆渡以及良渚古城的樣子,他的腦子里想著良渚古城的樣子,按照他的判斷不斷的描繪著,包括旁邊的湖泊水系等等!
隨后掏出了電腦,架在了腿上寫了起來,《河姆渡與良渚遺址引發的東方智人的聯想》,許樂由河姆渡和良渚的介紹,引申到華夏文明的源點必然有早期智人,他從滇南到豫州,再到太白和冀州、京都一直寫到這里,最終判斷應該有上古的遺址還有存在!
寫了四五千字,又寫另外一篇文章,《寶墩遺址與良渚古城的聯系》,他個人認為夏在這個地方應該是有王墓的,基于地位等級、時間判斷,那么寶墩遺址的時間應該和這里差不多,并且都有工程師的影子在里面,那就說明鯀是有存在的可能的,那是不是說鯀和禹在一定程度上標著夏族,所謂的華夏其實應該理解成為“黃河與長江”呢?
一條代表了北方的花族也就是華族,一條代表了南方的夏族呢?
華族就不用說了,夏族的夏字,許樂想著從甲骨文到金文,“夏”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個手持斧鉞、高壯威武的武士。金文上為頭,中間為軀干,兩邊是手,下為足,仍然像一個高大的人。小篆發生了訛變。隸變后楷書寫作“夏”。
《說文·夊部》:“夏,華夏之人也。從夊,從頁,從臼。臼,兩手;夊,兩足也。”(夏,中原地區的人。由夊、頁、臼會意。臼,表示兩只手;夊,表示兩只腳。)“夏”的本義是威武壯大之人。也有人認為“夏”的初形是人手舞足蹈的樣子。總之,由這種有活力、強大的意義后來引申指“華夏之人”。“華夏”原指中原地區,與四周少數部族相對,也叫“華夏”或“諸夏”。又引申指事物壯大興盛。房屋高大也稱為“夏”,此義后來寫作“廈”。
由壯大興盛引申指四季中最熱、植物最盛的季節—夏季。
想著那個拿著武器的或者說斧鉞的人更像是一條龍,垂立得龍一樣,許樂不禁畫了出來,這是一個連年征戰的民族啊,從而和花族形成了一文一武,從而共同來保衛華夏!
許樂一下就想到了太極圖,那么大禹一定是精通八卦的,他的腦海里突然閃現出那些玉琮,那一道道紋路,好像不僅僅是紋飾吧?
他拿過來那個導游送的圖文匯集,發現還真的不一樣,頓時心中一喜,趕緊把文章寫完,最后說道,“華夏民族是一個完美的整體,形成了一文一武,一陰一陽的文化格局具有先天及后天因素的相互推動,任何割裂的來看到南北都是片面的行為,不可能真正了解華夏民族的整體性發展問題。”
許樂把這兩篇文章都拷了一下,第二篇文章謝了將近小兩萬字,本來還想寫一下大禹傻防風氏背后的故事,先算了,他合上了電腦!
他將電腦放進包里,隨后開始看起這些圖文來,清凝和卓瑪先回來了,坐在許樂的左右,跟他一起看著這些圖文,許樂突然對清凝說道,“我是不是有根骨頭,不是牛骨頭啊,給了俞師兄啊”?
“應該還在書房呢”?清凝笑了一下說道,許樂點點頭又繼續看了起來,“先生,你在看什么呢”?卓瑪問道,許樂把手中的圖冊遞給了卓瑪,“你看看,能看出啥來”?
一直到了天黑了,桑杰也不畫了,那幫人才回來,小白身上掛著個大包裹,許樂看著它就想笑,哎,你沒事兒跟著逛街干嘛啊?
‘哥,我跟你說啊,絕對不要陪著女人逛街啊,這是我慘痛的經驗教訓’,小白很郁悶,他們把東西都放到了車上,隨后去了西湖邊上的樓外樓,三層,點的都是小吃,要了一輪又一輪,一直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