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又得想歪點子了,要怎么樣才能既讓《永樂大典》流傳于世,又能昏庸起來呢?
沒想通,朱厚照干脆不想了,命人將文藝社那幫貨招來幫忙,先把眼前的書山文海整理出來吧。
然后祝枝山這個碎嘴給朱厚照的腦袋開了光。
這家伙一路看一路罵還一路哭,“敗家啊,崽賣爺田心不疼!”
因為這些書卷都長蠹蟲了,有些字跡還被蛀去不復可見,只能照著上下文推斷。
要說碎嘴就是碎嘴,哪怕徐禎卿和唐伯虎拉了好幾次祝枝山提醒都沒用,他就像被挖了心肝一樣。
徐禎卿還怕朱厚照發作,畢竟朱厚照的脾氣也是出了名的不好,貼著臉罵,誰也受不了。
何景明一伙也在一旁搖頭,這祝允明今天是吃了豹子膽?不怕被皇上扣錢?
難得一睹《永樂大典》,這樣的機會從天下掉下來,高興還來不及呢,至于么!
朱厚照也是看著文藝社一伙“不務正業”,想著他們閑著也是閑著,不如來幫忙整理《永樂大典》,還給了他們掙外快的機會。
于是到了文淵閣后,所有的人都歡天喜地,只有祝枝山像是被挖了祖墳。
朱厚照回憶了一下祝枝山的資料,這才明白他為什么這么小器。
被譽為明代書法第一人的祝枝山,他的字就是通過抄書練出來的,尤其精于小楷。
祝枝山好藏書,又買不起,怎么辦?抄啊!
也難怪這家伙反應那么大,既然書法練到第一了,那抄書的量怕也名列前茅,還把眼睛弄成了深度近視,連看著人都要湊到一尺內才能認臉,這是多么痛的領悟喲。
朱厚照抓緊時間教訓新一代:“胡繼,你看看人祝師叔,人家單憑抄書就把書法練到身前無人了,要好好學啊,學問可是寶,不能做敗家子。”
然后朱厚照就頓悟了,似乎敗家的做法可以有!
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如果好好地保護,那當然是圣明了,反過來呢?
朱厚照想到怎么賺昏庸度了,不是燒書賣書,而是賣廣告。
這年代請人抄書也費錢的,朱厚照就做好了大出血的準備,至少要給文藝社這幫銀子轉身就沒的家伙不少補貼。
另外建立出版社還要花好大一筆錢,剛才康海就給了朱厚照一個清單,大喇喇羅列了近百萬兩的支出。
朱厚照嘴瓢,在文藝社講課時說要搞印社,大量印書,眾人聽了士氣大振,就到處聯絡了起來。
這張清單就是打問出來的行市,主要是請人刻版制印的錢,還沒算后頭的人工、紙張、油墨和發行。
即便朱厚照家底厚,看到這張清單也要愣一下的,多少錢夠這樣造?
可話說出了口又不能往回吞,費了多大的功夫才籠絡到這批人,就為了幾本書敗光人品,不劃算。
而且康海還真沒有貪污,這年頭印書就是這么費錢的,何況朱厚照動輒說幾千幾萬冊。
為什么《永典大典》編成后只抄不印行?就是因為朱棣當時拿不出這么大一筆錢來印刷,連抄也只抄了兩部,合原稿一共三份。
如果朱厚照真要印發《永樂大典》,沒千萬兩銀子做不成,這還是保底,還沒算飛漲的物價人工和一些隱性支出。
不能搞活字嗎?不能做銅版嗎?能,但現在沒有。
真要搞一套活字銅版,這套字版的價錢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光制版刻工就不知道要多少人力,經年累月才成。
祝枝山的提醒很及時,朱厚照想到的路數除了技術改進,還有拉贊助。
有錢的人家都會請人抄書,還會在書頁寫上某某善士敬抄,相當于修橋輔路立塊碑記錄功德。
很多有名的典籍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保存流傳下來的。
后來不僅